219 第 219 章(第2页)

    当然是大学里没有毕业生,我们无人可用啊!


    但话不能这么说。


    叶满枝认真道:“最初是因为我们上马了电视机项目,缺少相关技术人才。我们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从其他单位调人失败以后,曙光厂就决定培养一支自己的又红又专的技术队伍。恰逢报纸宣传主席同志的七二一指示精神,以及上海机床厂的先进经验。我们当时简直是茅塞顿开,如获至宝,立即响应指示精神,不到一个月就把大学办起来了!”


    孙婕说:“我刚才去看了工人大学的教室,教室就设在车间里,黑板和桌椅都很简陋。没人反映这样不像大学吗?其实外省有的工厂会跟高校合办工人大学,将上课地点放在大学校园里。”


    “在厂里办大学,生活物质条件要差一些,但我们的办学方向是结合生产、服务生产,将大学放在工厂里,能将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


    两人进入叶满枝的办公室,落座后孙婕接着说:“现在有个别人认为工人大学只开一两个专业班,更像是技术中专,不该称之为大学。叶主任怎么看?”


    叶满枝反问:“技术中专能邀请到大学教师为学生授课吗?我们是按照业务需要开设课堂的,目前最需要电子和机械方面的人才,所以只开这两个全日制班,如果以后需要化学、光学方面的人才,也可以随时开班。”


    “事实上,我们不只有这两个专业班。职工们上大学的愿望特别强烈,所以,厂里又增加了两个全日制半脱产班,平时上班,周末全天上课。学制四年,学员毕业后同样可以充实我们的工人阶级技术队伍!”


    “另外,厂党委还利用现有的资源,为职工们开设了政治夜校、妇女进修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七二一工人大学能办这么多事情,怎么就不是大学呢?”


    孙婕在本子上快速记录着,同时问道:“有的工厂担心职工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会影响厂里的正常生产,曙光厂一口气抽调了60名职工脱产上大学,又办了两个半脱产班,有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叶满枝笑道:“我们选拔学员的时候,首先考核的是政治素养,只有政治过硬的同志才能进入下一轮笔试。所以这60名学员的思想觉悟都很高,车间忙不过来的时候,大家经常在课余时间返回原岗位参加劳动。”


    孙婕抓住她的话头,接着问:“之所以让工人脱产学习,就是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工人大学的学员既要上学,又要抽空工作,能保证学习质量吗?”


    “我要是跟你说能保证,报纸读者八成要怀疑的吧?”叶满枝笑着说,“工人大学的教学与实际生产结合得相当紧密,而且学习效果非常显著,我可以给你举几个例子。”


    “工人大学开课不到一个月,就有一位名叫吕芳芳的学员,为厂里改进了电视机外壳,直接将外壳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


    “另外,有一位同志叫韦爱华,是所有学员中年龄最大的,39岁,贫农出身,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家庭和学业负担都很重,但是在大学学习半年以后,她根据电视机车间的生产需要,创制了一种偏转线圈半自动绕行包设备,大大提高了偏转线圈的生产效率。”


    “学员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中,这样的学习质量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吧?”


    孙婕的采访时间很长,内容问得很详细。


    临近下午下班时,叶满枝才将所有问题解释清楚。


    孙婕说这篇采访稿要好好打磨,可能要等到春节以后才会刊登。


    叶满枝当然没有异议,亲自将人送出了厂大门。


    然而,原以为要等到过年以后才能看到的内容,却在一周后出现在了省报的头版头条上!


    标题是《贯彻落实七·二一指示精神——记滨江曙光机器厂是怎样办起七·二一工人大学的》。


    右下角还放了两张相片,一张是工人学员在车间上实践课的画面,另一张是叶满枝和苗素芬穿着工作服,与学员们在简陋教室里的大合影。


    前一张相片是孙婕自己拍的,后一张是报社从曙光厂宣传科提供的几张相片中挑选的。


    曙光厂的工人大学,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登上了省报的头版头条!


    不但外界惊讶,连曙光厂自己人也没想到!


    叶满枝办公室的电话,快被熟人打爆了,全是看到新闻以后,第一时间恭喜她的。


    其实她自己也懵着呢,她以为能在第二版有个位置就差不多了。


    完全没料到会是头版!


    登上省报头版头条的荣誉,仅次于登上《人民日报》了!


    放下电话以后,叶主任安排了三项工作。


    一是通知老叶他小闺女上报纸了,还是头版头条,他可以多买几份报纸,在街坊和亲戚之间大肆显摆。


    二是将这篇报道贴到厂宣传栏里,并在广播里分时段播报三遍。


    三是让厂办将报纸留底,以后可以作为关键素材,放进曙光厂的厂志里。


    至于其他人提出的中午吃肉的要求,叶满枝暂时没答应。


    她想等另一件事尘埃落定后一起办!


    “康主任,咋样?成本算出来了吗?”


    康健没答话,将财务科刚交给他的一沓材料递过去。


    叶满枝手心冒汗,快速往后翻,办公室里全是唰唰翻动纸张的声音。


    直到翻至最后一页,她将目光定位在末尾,看到了“391元”的结果。


    “哎呀!”


    叶满枝拍了一下手,激动得恨不得在原地跺脚。


    “这个数字对吗?没算错吧?”


    “错不了,我把供销科、财务科、生产计划科的所有人都聚到了一起,对着报价单算了七次!把所有可能产生的费用都算进去了,就是391元!”


    “好好好!”叶满枝在屋里转圈圈,“这次得给程良才颁个大奖,他算是立大功了!”


    她之前在质量评比会上联系了三家能生产民用品的军工厂。


    但人家都有上面的生产任务,不太乐意接单。


    这三家工厂都不在滨江市,叶满枝原本想挨家上门跑一跑,但年底那段时间工作太忙,她就将任务交给了供销科长程良才。


    程良才曾是833厂供运科的,因着采购需要,没少与其他军工厂打交道。


    这回亲自带人跑去这三家工厂联系货源,以差点喝出胃出血的代价,终于让其中两家答应给曙光厂供货了!


    军工厂的报价比外省调运的价格低,运输费用也更低。


    有了这两家工厂的加入,曙光厂黑白电视机的成本价一下子降到了391元,彻底扭转了卖一台亏一台的局面。


    电视机的出厂价是402元,这回还能赚11块呢!


    厂领导班子的所有人马上就得知了这个天大的喜讯,苗素芬找上来求证的时候,被叶满枝极不稳重地抱着蹦跶了好几下。


    苗素芬被她的喜悦感染,笑着问:“叶主任,咱这回能吃肉了吧?”


    “吃吃吃!”叶满枝满脸喜色地宣布,“食堂连吃三天肉!把上报纸的喜事也一起庆祝了!”


    电视机马上就可以盈利了,让所有人都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