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第 221 章(第3页)

    “没事,最近北京可流行的确良了,动不动就断货。”


    叶满枝拉着她说:“断货是因为产量不高,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无法大规模量产,不过国家计划从国外引进化纤设备了,顶多再有一年,就能提高的确良的产量,到时候肯定要降价。你现在不要跟风买的确良!”


    吴岫岚诧异道:“嫂子,你怎么连这个都知道?”


    “我们省里想申请引进这个设备呢,”叶满枝拍着胸脯保证,“你听我的准没错!”


    话落,旁边有个男声插进来问:“叶主任,这的确良真能降价啊?”


    “嗯,只要能量产保管要降价!”叶满枝见到身后的人,不由惊讶地问,“郭主任,你怎么还没回天津啊?”


    “快回去了,离开前给家人捎点东西。”


    叶满枝玩笑道:“在北京待了这么久还不回去,是不是还对那条生产线不死心呢?”


    “哎,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线,谁能轻易死心啊!”


    两家都是落选企业,如果叶满枝的失落值是1,那郭主任的失落值能达到10!


    712厂在电视机领域一直是独占鳌头的,他以为四机部一定会将生产线交给他们。


    没料到最后居然会落到305厂的口袋里……


    “我明天就要回天津了,留在这里继续争取也没什么意思。”郭主任意兴阑珊道,“四机部和外贸部要组织考察组去日本洽谈生产线。305厂的老李是组长,已经在召集人手了。”


    既然如此,他坚持守在北京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光是听到这个消息就觉得憋气!


    叶满枝:“……”


    虽然早已知道结果,也做好了心理建设,可是突然听闻这样具体的细节,她也挺憋气的!


    如果生产线能落到曙光厂手里,那现在召集人手去日本考察的,就该是他们曙光厂的队伍了!


    唉。


    嫉妒让人面目全非!


    回到招待所以后,叶满枝将这个让人心理失衡的消息,传达给潘昆仑。


    闻言,潘昆仑比她还难受数倍。


    叶满枝只是负责经营管理的干部,对科学技术上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研究。


    而潘昆仑却向往国际先进水平久矣。


    国内的技术情报有限,他只能从杂志上的图文资料窥探一二,想了解细节是没机会的。


    之前为了制定国产彩电制式,国家组织过一次去欧洲的考察团。


    潘昆仑不是主要战区的科研人员,那次考察没他的份。


    而这次的彩电生产线交给了305厂,去日本考察竟然又没他的份!


    潘昆仑也羡慕嫉妒地长叹了一声。


    叶满枝给自己打气,“咱们回去好好开发黑白电视机,利用好这条生产线,迟早也能等到出国考察的机会!”


    “嗯,”潘昆仑低声说,“咱们国家在这方面落后太多,曙光厂现在的年产量只有2.6万台,即使年产4万台也是相当低的产量。日本彩电和黑白电视的年产量高达1330万台,咱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够呢。305厂这回的学习机会太难得了!”


    叶满枝无话可说,在他肩膀上拍了拍,先回自己房间躺着望天了。


    他们这次来北京,可以说是白跑一趟,颗粒无收。


    即使早就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大家仍然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和沮丧。


    尤其当她想到305厂既能得到生产线,又能出国大开眼界的时候,那就更嫉妒更生气啦!


    叶满枝在床上翻来覆去瞎折腾,换了好几个姿势都不得劲。


    最终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独自思考良久后,她又跑去夏竹筠的房间交换了一下想法。


    ……


    次日一大早,她辗转托人打听到305厂的落脚地,便拉着潘昆仑出发了。


    305厂的李主任正在招待所吃早饭,见到突然出现的二人,意外地问:“叶主任,潘主任,你们怎么来了?”


    叶满枝乐呵呵道:“过来蹭一顿李主任的早饭行不?”


    “哈哈,那有什么不行?”


    尽管满腹狐疑,李主任仍然大方地邀请两人落座了。


    叶满枝自己交了粮票和早饭钱,笑着说:“李主任,还没恭喜你们呢,305厂这回是众望所归呀!”


    “承让承让,”李主任收起了开会时的锋芒,谦虚道,“我们这次纯属侥幸!”


    “这是部领导对305厂实力的认可呀!”叶满枝问,“听说部里要组织考察组去日本考察彩电生产线了?”


    “对,国内在这方面的消息还比较闭塞。要采购哪种生产线,跟哪家企业合作,暂时还没能确定,需要从国内派人去日本洽谈。”


    叶满枝好奇地问:“李主任,中央打算出多少钱买一条生产线啊?”


    “投资数额还没定,要看生产线的具体报价,不过,肯定是越少越好,尽量节省外汇。”


    “305厂是军工厂,”叶满枝笃定道,“李主任,你从前没跟国际友人打过交道吧?”


    “确实没有,这是第一次,不过四机部会派对外司的同志跟我们一起出发。”


    叶满枝很有经验地说:“跟外国商人打交道时需要打起精神,尤其是那些大公司,都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谈判技巧,你们没有经验的话,很容易在这上面吃亏。”


    “当年曙光厂从833厂脱离出来,第一次去广州参加广交会,那真是两眼一抹黑,我们见到外商都不知道怎么应酬,谈判技巧更是没有,”叶满枝问,“李主任,你知道我们曙光厂现在什么样不?”


    李主任被她问得莫名其妙,但还是礼貌地配合着问:“什么样?”


    “从1966年至今,我们曙光厂每年参加两届广交会,已经参加了十几届,现在我们的出口创汇额是全省轻工行业的第一名!而且已经连续三年保持第一了!”


    李主任感叹:“那你们确实挺厉害的。”


    叶满枝没谦虚,“我几乎每年都要亲自去一趟广交会,与外商谈判的经验相当丰富,跟日本客户也打过交道。说句不自谦的话,四机部对外司的那些同志,未必有我的实践经验丰富。李主任,听说你在为考察组选择成员,你不妨考虑一下我和潘主任。”


    “你想加入我们的考察组?”李主任错愕道。


    曙光厂已经落选了,竟然还愿意帮305厂出面谈判?


    “对啊,这次从国外引进彩电生产线是关乎整个行业发展的大事,尽管生产线最终落不到曙光厂,但我们愿意出力参与谈判,尽量帮国家多多节省外汇。大河涨水小河满,只要行业发展起来了,那我们曙光厂也会好起来。”


    叶满枝不求别的,只想走出去看看。


    反正考察组的费用由部委报销,他们蹭着出去一趟,万一能抓住其他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