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第 238 章


   第238章


    雷万元与叶满枝, 可谓是同病相怜。


    两人在同一栋楼里办公,一个是第一工业局的局长,另一个是轻工业局的局长。


    顶头上司也是同一个人, 都是分管工业的彭静云。


    如果说彭静云对轻工业有十分重视,那对重工业的重视程度就有二十分了。


    稍有风吹草动就能让彭主任亲自过问一番。


    雷万元这个局长当得着实不轻松。


    手下的十四家企业, 任何一家出了问题, 都够他喝一壶的。


    这不嘛, 滨江农机总厂出现亏损以后, 他已经带人忙活小半年了。


    叶满枝知道他的难处,笑着问:“雷局, 这项目不错吧?给农机厂咋样?”


    雷万元沉吟一阵说:“五百多万的项目, 不至于拖五年吧?”


    “呵呵, 五年算啥, 还有拖七八年的呢。”叶满枝坦然道,“前几年连生产都停了, 那项目停工不也是正常的嘛。这条生产线已经完成七八成了, 大概再投入120万左右就能完工。”


    雷万元:“看来这120万要由接手的企业出资了。”


    “那当然了, ”叶满枝面不改色地哭穷, “轻工业局才成立几个月啊, 一分钱要掰成两瓣花, 哪有重工业财大气粗!”


    “……”


    “我虽然还不清楚农机厂的情况, 但咱都是当过厂长的, 厂里那点账咱都算得清。农机总厂的账面上出现亏损,说明那七家分厂中, 不只一家有问题。保守估计,市里至少要帮两家分厂想办法转产吧?”


    雷万元点点头。


    按照局里的计划,只保留两家分厂生产原来的农机产品, 两家进行产品和技术升级,另外三家想办法转产其他产品。


    叶满枝说:“以农机厂的规模,小打小闹生产五金零件太没意思。既然已经转产了,那必然要生产资源紧缺、生产能力不足的短线产品。这几年轻工行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很少,所以每个项目都是精打细算过的,投资的全是新兴短线产品。”


    “咱们省内几乎没有大规模生产工业缝纫机的企业,制衣厂使用的平缝机都是从上海调入的。这条生产线投产以后,相当于填补了省内工业缝纫机的空白。”


    雷万元笑了笑,直截了当道:“你先别吹牛,把那个工业缝纫机的资料拿给我看看再说。”


    他俩是老搭档了,谁不知道谁啊!


    叶满枝能把七分的东西吹成十分,能把半死不活吹成活蹦乱跳。


    睁眼说瞎话也是她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满枝卡壳一瞬,很快接话说,“行啊,一会儿我就让人给你送去。不过,雷局,你可得尽快给我个准话。我们局里搞‘大战100天’大会战呢,我要是在三个月内解决不了问题,那可就要在全局丢人了。”


    “我明天就找人开会讨论。”


    “别明天了,今天就讨论讨论吧。”叶满枝催促道,“农机厂要是不成,我还得找其他满足转产条件的企业。”


    *


    雷万元也为农机厂的问题烦心,他拿到资料以后没耽误工夫,当天就召集另外几个副局长开会研究了一下。


    按照第一工业局最初的计划,要让其中一家生产1.5吨矿车的分厂,转产客车或微型汽车。


    这笔投资不是小数目。


    今年顶多能支持这一家分厂进行转产,另外两家要么等两年,要么生产汽车配件。


    可是,叶满枝抛过来的这个缝纫机项目,只需要再拿120万!


    120万能让轻工业局和缝纫机厂扯皮好几个月,但是放在重工业这边还真不算啥。


    只花一百来万就能解决问题,那还有啥可犹豫的。


    “我觉得这事不成,”孙副局长反对道,“人家给块破布,咱就当了盖头,还用来娶媳妇,这不是擎等着让人看笑话吗?”


    “一百多万就能让农机厂转产,有什么可笑话的?”


    “呵呵,咱们花120万帮助工业缝纫机投产,但是最终的产值是算在轻工业局那边的,咱们局里忙前忙后,到头来白忙一场。”


    “也不算是白忙一场,农机厂还是受益的。”另一位副主任说。


    但这事确实是自家这边吃点亏。


    雷万元说:“轻工业局的叶满枝既然动了这个心思,即使咱们不同意,她也会跟市革委汇报……”


    这是一箭好几雕的事。


    以彭静云的性子,十有八九会支持。


    首先,让市里头疼的农机厂可以尽快转产。


    其次,拖延了五年的工业缝纫机有望投产了。


    第三,不耽误缝纫机厂扩大家用缝纫机的生产规模。


    第四,自行车三厂也被保住了。


    除了第一工业局和缝纫机厂吃点亏,其余几方,包括市革委在内,都是受益方。


    刘副局长劝道:“120万不多不少,正好能让农机厂自己出资。要是上马其他项目,那可就不止120万了,到时候八成又要指望咱们局里!农机厂的问题已经磨了几个月,依我看还是抓住这次机会吧。”


    对啊,亏损的企业放在第一工业局是个包袱。


    农机总厂出资120万,先把这个包袱甩出去,让其他分厂轻装上阵,是个不错的路子。


    第一工业局在一楼的会议室里讨论着。


    而楼上的另一个会议室中,叶满枝等人也在研究这件事。


    与楼下的各执一词不同,轻工业局内部的口径相当一致。


    五个局长全都赞成将生产线调拨给农机厂。


    一方面,轻工业局没啥损失,还能白得一家农机厂。


    另一方面,就俩字,解气!


    缝纫机厂的工作虽是由叶满枝对接的,可是唐占山办的这件事,算是打了轻工业局的脸。


    他连局长都不放在眼里,还能把四个副局长放在眼里吗?


    轻工业局刚成立几个月,正是定规矩的时候。


    如果其他企业领导也有样学样,遇到麻烦就去市革委找领导撑腰,那还留着轻工业局有什么用?


    当传声筒吗?


    所以,这件事决不能轻拿轻放,必须得让唐占山长个记性!


    几个副局长原本各有各的小心思,这次遇上缝纫机厂闹出的幺蛾子,居然第一次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了。


    叶满枝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惊喜效果。


    内部达成一致后,她询问雷万元那边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