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同事的交流(第2页)

小李听得入神,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徐麟,不停地点头,手中的笔在本子上飞速记录着。徐麟接着说道:“再看地上的脚印,这可是重中之重。脚印的大小能初步估算嫌疑人的身高范围,一般来说,身高与脚印长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能提供一个大致方向。脚印的深浅反映体重,步幅大小、间距宽窄则能推断出他的行走习惯、是否匆忙。如果步幅大且间距均匀,说明嫌疑人行动从容,很可能对现场环境熟悉,提前规划好了逃跑路线;要是步幅小且凌乱,那他当时八成是慌了神,作案过程中可能遇到了意外情况。”

为了让小李更好理解,徐麟站起身,在办公室的空地上模拟起不同的行走姿态,一边走一边讲解:“你瞧,像这样步伐稳健、步幅适中,就类似一个冷静的老手;而这样脚步急促、乱了节奏,就像是新手初次作案,心里没底。通过这些细节综合分析,我们就能大致描绘出嫌疑人的轮廓,顺着他可能的逃跑方向排查监控、走访周边群众,一点一点缩小包围圈,找到他的藏身之处也就更有把握了。”

小李恍然大悟,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徐哥,经你这么一讲,我感觉思路一下子清晰多了。以前我看现场,就是单纯地看,根本不知道从这些细微之处挖掘这么多关键信息。还有啊,徐哥,要是遇到嫌疑人有反侦察意识,故意破坏现场,销毁证据,咱们又该咋办呢?”

徐麟坐回椅子上,喝了口咖啡润润喉,继续说道:“这就更考验咱们的功底了。嫌疑人越想掩盖,往往就会露出更多马脚。比如他刻意擦掉指纹,但在擦拭过程中,可能会留下擦拭的痕迹走向,通过这些痕迹,我们可以反向推断他触碰过哪些地方,进而推测他作案时的动作顺序。要是他销毁一些物证,周边环境里总会留下些蛛丝马迹。就像有一回,嫌疑人烧毁了作案时穿的衣物,以为万事大吉,可我们在灰烬附近发现了一些未燃尽的布料纤维,经过化验分析,确定了衣物的材质,再结合当时的季节、流行款式,很快锁定了购买区域,顺藤摸瓜找到了他的线索。”

“而且,现在科技手段这么发达,即使现场被破坏得看似一塌糊涂,像微量物证检测技术,能从极其微小的残留物中发现关键信息,哪怕是肉眼几乎看不见的一滴血迹、一根毛发,都可能成为破案的关键转折点。所以啊,咱们在现场勘查时,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点异常。”徐麟的话语掷地有声,小李听得热血沸腾,心中对刑侦工作又多了几分敬畏与热爱。

两人正聊得火热,其他几位同事也被吸引了过来,纷纷围坐一旁,加入这场知识的交流盛宴。同事小王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徐哥,我在处理一些民事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时,经常遇到当事人各执一词,说法完全不一样,又没有确凿的物证,这种情况下怎么分辨真假,还原事实真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