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墙头上的猫1
第十二章 婉拒
苏辙有些惊讶于苏轼的郑重其事,道:“兄长,这苏允有何等才能,竟是让你这般郑重其事?”
苏轼要将苏允托付给苏辙,自然要对此做详细的说明,就算是苏辙不问他也是要说的。
苏轼详细将他从御史台出来,被祝阿大田阿三两人欺辱,苏允挺身而出教训祝阿大,取得主动权,这一路两个官差都因此对自己毕恭毕敬。
而一路上,苏允准备了驴车、准备了酒肉蛋饼,安排十分妥帖。
一路上亦是多有如那寺庙的老和尚拒绝入住的,一旦苏允去交涉,定然可以顺利入住。
而如文家这般,苏允会将这些礼节都做在了前面,让自己没有丝毫的后顾之忧之类的都说了个遍。
当然,主要说的还是关于苏允的品质。
苏轼将苏允遭遇的困境,在困境之中出淤泥而不染,有所成就之后,不仅不怨恨家族,还积极回报家族。
对自己这边父母曾经受过的恩惠念念不忘,一个十几岁少年,竟是从川中出发,千里迢迢去到汴京,就为了报恩,
苏轼将这些事情着重给说了一遍。
苏辙听完之后亦是觉得颇为震撼,另外内心还有一种感动。
这种感动与苏轼感受到的是差不多,一是觉得苏允颇类古时候的义士,二是想到了仙逝的母亲程夫人。
想到母亲去世许多年后,竟然还有余泽留存下来,不由得心生孺慕之感。
而这种感觉亦是投注在了苏允的身上来,一时间觉得苏允这个孩子什么都好了。
不过苏辙终究是个十分理性的人,他敏锐抓到了苏轼述说时候的一个要点:“兄长说苏允不愿意读书做官?”
苏轼点点头道:“他说他生性懒惰,读书才能又是不足,但根本原因还是不愿意做官受约束,只愿意游山玩水。
其实我看他不是个鲁钝的人,相反,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
不过十五岁,他接人待物总是能够做到恰到好处,令人如沐春风一般,经营起来产业,短短时间便积累了万贯家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