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治河乃是重塑国运的路径!(4k哈)(第3页)

这是因为虽然之前也年年在维护黄河,但现在这种方式与之前不同,可以说是全新的治河方案,因此所需的时间要多得多。

正好,苏允也需要时间来进行水泥的研发。

水泥的研发乃是科学项目,不是一拍脑袋便可以的,不仅须得研发出来合适的水泥精准配比,还得研发出来均化工艺。

水泥要求石灰石、黏土、铁矿石按严格比例混合,如硅酸盐水泥配比为石灰石80%、黏土15%、铁矿石5%,在不知道这个配比的情况下,便需要进行不断地尝试。

而大宋缺乏化学分析手段,依赖经验调整,成品强度波动大,因此得培养出来一批可以用经验进行调整的材料师。

因此,这个过程之中所需的时间也不少,若是按照一般的科研的程序,这个过程从研发出来,到开始小规模试验,到工艺改进,到最后的大规模生产的过程,或许需要多达五年到十年的时间。

但现在苏允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从研发到最终大规模化生产,他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够赶上治黄工程。

如此一来,时间可就是非常紧张了。

若是没有一个极为严密的机构来进行统筹,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此事,亦是绝无可能。

因为研发过程之中不仅得统筹各大矿场、还得统筹瓷场、工匠、研发各种工具用于生产,制定各种工艺标准等等,这不是一个松散的团队可以做到的。

因此苏允开始苦笑,他发现,在这个时候要做一个事情,便须得从零开始做起。

便比如现在,他又得开始筹办一个研究院了。

不过还好,他原本便有这个打算,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将研究院给搭起来!

苏允原本就打算构建一个集中各行各业匠人,进行工具研发推广,并且将大宋朝的各种尖端技术推广向民间的机构,唐宋积攒下来的工程技术等是很多的,比如说当朝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苏允看过这本书,这本书涵盖天文、数学、物理、地质、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堪称“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另外还有类似还没有出现的《营造法式》这类书,是后世中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建筑技术规范,详细记录宋代木构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及工限。

这些书籍虽然在宋朝出现,但在推广上并不广,更别说在实际上生活之中进行大规模的运用。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转化成应用成果,大量的技术被束之高阁,而民间依然沿用旧的技术。

苏允打算打造一个机构,一是收集各行各业的尖端技术进行推广,让各项新技术在行业之中大规模运用起来。

二是针对各行业的技术痛点,进行专项研发,推进行业技术的进步。

三是要实现他自己的各项技术上的构思,必然说开发蒸汽机、水泥、炸药、枪械等新技术。

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将这个研究院给建立起来,在研发水泥之中,进行不断地规范引导,形成一种与后世科研相类似的工作方法。

当然,苏允在后世也没有搞过科研,但他搞过管理,他有信心用后世先进的管理办法,然后让当代的工程技术人员沿着他的思路,进行一个革命性的创新,群策群力之下,未必就不能搞出来一套成熟的科研规范来!

苏允对这个机构的期待是颇大的,就宋朝当下的局面,想要在政治上破局太难,在军事上他做过一些努力,但实际上阻力太大,那就换一种方式,在大宋朝推动一场工业革命!

工业狂潮之下,势必改变大宋朝的经济基础,然后浪潮自然会卷向上层建筑。

当然,这个效果如何苏允并不能预测,但无论如何,大宋朝需要这么一场工业革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