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窥见一些端倪


 另一边,在人群逐渐散去后,一个瘦小的身影靠近了许宁。 

 “许宁,不,宁哥,应该说是老许……” 

 “有话就说吧。”许宁回应道,同时努力回忆起这位组员的信息。 

 这是李延,两人虽不同班却因为同为老乡而相互认识。不过自从毕业后,彼此间几乎没有再联系过。 

 “老许,你觉得你们研发的那个歼-7改型真能投入实战吗?”李延盯着桌上的研发图问道,眼中闪烁着期待。 

 突然间,许宁想起李延的父亲是一名飞行员,“不可能。” 

 他坦率地答道。闻言,李延的目光顿时失去了光彩。 

 “我们能做得更好。” 

 “怎么可能更好?”李延惊讶地看着眼前的图纸。 

 他的父亲曾是歼7战斗机的飞行员,而且驾驶的是较为少见的歼7C型号。 

 这款新型战机尽管在两年前开始服役,却因追求全天候作战能力而牺牲了机动性。 

 放假回家时,李延经常听到父亲和他的同事们抱怨这架新飞机的表现甚至不如旧型号。 

 因此,对于许宁提出的改良版本,李延觉得已经近乎完美了。 

 “当然可以。”许宁肯定地说。 

 事实上,当时歼10的首架原型机即将完工,同时国内也在加紧推进苏27战斗机的本土化生产。 

 这意味着空军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不再可能大规模采用基于歼7深度改造的机型。 

 即使这个研发能够实现,大概率也只是用于出口,代替原本历史中的歼7mg位置。 

 作为了解内情的人,许宁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将此项目定位为一个开端。 

 从目前的反馈来看,效果确实不错。 

 不过,关于国家高度保密的第十号与第十一号工程项目的信息,自然不能透露给像李延这样的大组员太多。 

 课间短暂休息后,答辩会继续进行。 

 然而,在经历了黄宏章团队及许宁小组的精彩展示之后,其他未成熟的作品似乎很难再引起观众的兴趣。 

 坐在前排的刘远博教授心中感到一丝困惑。刚才在茶歇时,他偶然听到几位组员议论称,许宁等人提交的研发实际上是来自某研究所而非他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