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吹响竞争的号角(第2页)
“......位于松江大学城的魔都工程技术大学,拥有两个联合研发部门,分别为动力系统、机体材料研发部,在职人数达到33人......”
“......另外在阳市和远帆集团联合组建了动力电池研发实验室,目前拥有研发技术人员27人......”
“......试飞基地位于松江佘山......”
“......公司在阳市设立德阳电机,总机装配生产车间已经具备500架鲲鹏1号机型的月产量能力,具备450架鲲鹏2号机型的月产量能力,且第二条生产线已经在筹建中,预计4月下旬能够投产,为公司增加2000架鲲鹏2号机型的生产能力。”
“......德阳电机目前在职人数达到287人......”
“......截止目前为止,公司已经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建立销售渠道,并在北美以及欧洲初步建立了销售渠道......”
“......”
“阳市那边的动力电池联合研发实验室快要搬到魔都来了吧?”
等到褚见明初步汇报完毕,罗阳开始询问。
“是的,董事长。”
褚见明趁着汇报的时机提出自己的建议:“现在这个联合研发实验室除了无人机动力电池之外,还增加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这次搬迁到魔都来,是不是要剥离出来?”
按照他的想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这块就不要和无人机动力电池的研发混在一起。
“我和远帆集团合作,在闵行高新区投资了一家企业,为特斯拉配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为了避免将来两家企业资产混淆不清,现在剥离的时机最好。”
罗阳点头表示认可。
因为将来无人机产业是单独一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迟早要被新能源汽车制造合并,趁早剥离没毛病。
“另外就是生产线问题。”
罗阳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捋:“就目前海外市场的销售额来看,增加一条生产线在短时间里已经绰绰有余,但是要考虑意外情况,假如几个月之后产能跟不上销售,而德阳电机二期厂房还没有竣工,到时候怎么应对?”
海外市场开拓困难,所以罗阳在做贷款,打算加大宣传力度,促进鲲鹏2号的销售。
一旦这笔钱投下去,且起了效果,最后却因为产能的限制导致市场供货不及时,褚见明的责任就大了。
“董事长,我认为一旦鲲鹏2号在海外打开销售市场,势必影响到鲲鹏1号的销售,届时可以把生产鲲鹏1号机型的生产线调整一下,相信可以应对一段时间......”
褚见明胸有成足的回复道:“万一市场打开力度还要超出我们预计,那就让新增生产线24小时倒班,顺带还能提前培养一批熟练技术工人,为上马第二条生产线做好准备。”
“嗯,这倒是一条可行的方案。”
消除心中疑惑后,罗阳把目光投向了丁弘毅。
“董事长、褚总,各位同事,接下来由我汇报市场开拓的工作吧。”
丁弘毅一边示意会议室里行政人员替换u盘,一边展开前奏汇报:“国内市场这块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把去年还未开拓的省份市场占领,虽然截止一季度末还没有全部进入,但是剩下的一两个综合考虑了市场利润和成本的问题,决定不搞代理销售制度,公司市场部的销售人员也把办公地点放在了隔壁的已开拓省份......”
这个大家都能理解。
比如西部某自治区,地方抵到沿海五六个这么大,但是因为经济发展状况,无人机应用市场很小,要是公司在那里布局销售网点,成本会很高。
“我还是说说海外市场的拓展情况吧。”
随着ppt打开,第一页居然是米国的地图,加上引征的数据和文字,足见丁弘毅是用心了。
“别看鲲鹏2号一季度海外销售额才32.6万米元,但是大家要知道,这并不是3个月的销售数据,而是半个月的。”
丁弘毅手里的激光笔投射到ppt上:“而且这个数据还只是我在米国东海岸建立无人机发烧友协会之后,目前西海岸以及中部地区,南部地区,北部和靠近枫叶国市场都处于空白状态。”
“是因为宣传费用的问题吗?”
之前插话,都是在汇报结束后,罗阳这次却在汇报中间就打断了丁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