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一章煌言(第2页)
“至于张卿嘛,孤却是从张同敞张侍郎处听来,孤听说张卿乃是宁波府人,朝廷如今已经据有温台,正在台州宁波附近与清虏相持,是以朝中需要一个了解浙省情况的人,以做参考”
张同敞闻言,心中亦是愕然,他虽是向朝中禀告过这张煌言搅扰招降郑家诸将的事情,但可从来没有说过这张煌言乃是宁波府
他自己都不知道这张煌言是浙省出身,又如何向监国殿下禀报,但此时监国殿下以他的名义提出要人,张同敞亦是不好出言否认
堂中的鲁藩众臣闻言,脸上闪过一丝恍然,但心中却是半个字也不信
沈廷扬还勉强说的过去,这沈廷扬在崇祯朝时力持海运,也还算有些名声,桂王要过去管辖市舶司也算合理,但要张煌言过去了解浙省形势那就纯粹是在胡扯了
桂藩朝中接收了大量隆武旧臣,其中亦不乏浙省之臣,偌大一个桂监国就硬是找不出一个了解浙省情况的大臣,非要向鲁监国来要人,这怎么可能
实际上就是招沈廷扬的入朝的理由亦是站不住脚,闽粤海贸发达,市舶司可是个肥差,这等日近斗金的衙门,桂监国朝中的自己人恐怕都争不过来,怎么可能会专门去要一个外朝臣子,来管这等紧要的衙门
由此可见这桂监国所言通通皆是借口,此时桂监国要这两人,定然是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理由
场中众臣看着神色惊愕的沈廷扬张煌言二人,而后又是看向上方的桂监国,眼中目光闪烁,想要知道这两人和桂监国到底有何关系
朱朗看着下方神色诡异的众人,脸上却是神色平静,他当然知道这两个理由鲁藩众人不会信,但那又如何,他桂监国殿下为了要两个人,都已经花费心思勉为其难去找了借口,鲁藩众人还想怎样
此时大家台面上有个过的去的理由,鲁监国赶紧放人就是了,否则他堂堂桂监国殿下就是没有理由,就是要调这两人,鲁监国又能怎样
在熊汝霖郑彩等人不敢与朝廷开战以后,朱朗就已经吃定了鲁监国等人,先是迁岛,后是自降一等与朝廷签订盟约,一步让步步让,此时鲁监国一方既然连监国的名头都可暂且放下,那朱朗再向他们朝中要两个人又算得了什么
朱朗知道沈廷扬还是因为那个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说法,崇祯朝时,运行了数百年的大明漕运早已是弊病丛生
漕运沿线的官府士绅,依靠着漕运早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团体,让本该便利南北的漕运,变成了明廷巨大的负担
漕运本身实际并没有什么问题,虽然海运更优,但漕运同样也能用,但问题就是趴在漕运上吸血的人太多了
运河沿线的各地府县动辄以维护漕运为名,肆意加饷摊派,而一众士绅更是借着漕运,肆无忌惮的走私,明廷维护漕运的银两一年多过一年,但运抵京师的漕粮却是一年比一年更少
偌大的运河之上每日千船竞发,但这无数的槽船却不知是在为明廷稳定南北,还是在为一众官宦士绅走私逃稅
沈廷扬出身海商之家,世代以沙船转运南北,崇祯朝时,眼看漕运难行,沈廷扬便上疏朝廷建议改漕为海,更是献上家中海图
崇祯令其试行海运漕粮,但到了地方以后,各地漕运衙门却根本对其置之不理,沈廷扬以家财自筹海船,费尽辛苦终于是完成了一次海运,证明海运相较此时的漕运,不仅耗时更短,而且成本也更为低廉
沈廷扬海运之行成功,但终归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沈廷扬虽是证明了海运可行,但朝中大臣却争相弹劾反对,此事在一片反对声中,最终也是没了结果
松山之战时,沈廷扬更是亲自率领海船运粮至松山,给洪承畴供饷
只是沈廷扬运得了米粮,却是无法为明廷运来大胜,松山之战,明廷十数万精锐一朝尽灭,再之后不久明廷也宣告覆灭
崇祯朝后,沈廷扬遍历弘光潞王各朝,矢志效明,几经辗转流离之后,终于归入鲁监国麾下
前世鲁监国二年,亦即今年,沈廷扬随张名振,张煌言等人领兵近万攻袭苏松,但海船行至一半,却在崇明岛外遭遇风暴
明廷大量战船沉覆,无数士卒溺于海中,残存的兵卒逃至岸上,清廷大军却早已得到消息守在岸边,清廷在岸上大呼剃发者不死,刚刚逃上岸边的明廷士卒瞬间大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