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大帝萧林子

第二八三章士子(第2页)

 如果没有此次恩科,他们这些人最终的结果恐怕也只能是放弃举业,家中情况好的继承家中产业,耕治农桑,境况不好的就给人代写书信谋生,又或者在村中给幼童当蒙学教师

 他们这些人连给大户人家做塾师都做不了,真正有志科举的人家,谁会请一个童生来做塾师

 但说起来容易,真的要放弃科举时,谁又肯甘心

 他们这些人为了举业已经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谁知道下一次会不会就连过府院,拿到生员功名,二十多的童生已经算老,但二十多的秀才可并不算老

 而此次朝廷的恩科却是给了他们一个全新的出路,他们比不过那些科场精英,难道还比不过那些平头百姓不成

 九品怎么了,九品那也是正经的官身!

 这才是此次会有如此多士子参与恩科的原因,科场这条路实在是太难走了,他们这些人被挤落桥下本已绝望,但此时天上忽然悬下一根稻草,自然所有人都想拼命紧紧抓住

 金维新与薛大观乃是此次聚会的召集之人,此时两人见得场中气氛低落,相视一眼,也是立刻转开话题

 金维新看了一眼场中众人,便朗声说道

 “此次那数算题虽是琐碎繁杂,但终归还是没有超出数书的范畴”

 “诸位远来可能不知,就因了此次恩科,先前昆明城中的账房先生们,可是纷纷被城中的士子们请走授课了,甚至一些账房先生,自己就去报名了恩科,这在城中也算一桩奇事”

 “此次恩科要考数科早有公告,在下可是早早就寻人去买了数书来学,诸位总不会考前连这数书都没学吧”

 众人闻言也是微微点头,由于要考数科,滇省之中原本极为冷门的九章算数,一时间却是被人争相传抄,变得炙手可热

 众人开考以前,无论先前是否接触过数算之学,几乎都从别人处传抄查看过一些篇章

 此时一众士子虽是抱怨数算之题,但其实各个都心中暗喜,觉得自己提前押中了题目答得不错,至于是不是真的答得不错,那就没人知道了

 金维新见得场中神色恢复,也是继续开口

 “数算此科不提,其实此次实务策论一科却同样大为可观,若在下没有记错,这策论一一科,第一道题便是涉及胥吏之治”

 “乡有劣绅勾连胥吏害民,以飞洒诡寄等术暗转粮赋,损公肥私,盘剥害民,问我等若治一地,当如何对治此事,这题目当真辛辣切实,直指要害”

 一旁的薛大观闻言,也是接口说道

 “此次出题之人深谙地方形势,必是朝中的积年大吏,地方重臣,若非在下曾跟随家中长辈治事,知得些胥吏手段,恐怕是连题目都看不懂”

 一旁的张儒义闻言,也是开口说道

 “我当时也弄不明白那飞洒诡寄到底是何术,考完以后回去问家父,这才知得这些胥吏竟奸猾如此,当真是该杀”

 “不过当时在下虽是看不懂这题目,但此题要答却也不难”

 “无论飞洒诡寄是何手段,但只要知得是胥吏害民的手段即可,既是胥吏害民,那便对这些胥吏重刑处置,然后再对那些劣绅按律惩处,以儆效尤”

 “这等劣绅胥吏之害,终归还是教化不足,世风日下之故,所以为官首务,当是教化一地百姓”

 “只要百姓士绅人人知得礼义廉耻,自然便会宵小绝迹,不治而治矣,所以此题只要往教化万民方面去答,便可解题”

 张儒义端着酒杯侃侃而谈,下方的一些士子闻言也是开口附和,加强教化乃是许多问题的标准答案

 此次许多弄不清题目意思的士子,也皆是按照这个模板在答题,金维新薛大观两人虽也是面带微笑,但却皆是没有应声

 桌边角落,一个身穿儒衫的青年坐在椅子上静静听着众人讨论,青年身着儒衫,但这衣衫却是洗的发白,显然已经不知穿洗了多少次

 陈佐才听得张儒义所言,此时却是忽然轻叹一声,开口说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字当头,又岂是几句教化可撼”

 一旁的张儒义闻言,脸上却是神色不满,开口说道

 “这位兄台所言却是大谬,正因世风日下,世人为利所惑,所以才更要推行教化”

 “孟子言舍生取义,礼义所在,连生死尚可抛却,又何况区区小利,只要教化铺展,人心恢复,自可正本清源,令得这劣绅胥吏不敢再行害民”

 张儒义说完,一旁的士子也是纷纷开口附和,他们皆是按着这个路子在答题,此时自然是开口拥护

 而陈佐才见得场中人人声讨,也是苦笑一声,拱手告罪,而后便又是默默坐在角落,不再多言

 场中众人声讨,而一旁的金维新看着角落里的陈佐才,眼中却是闪过一丝赞赏

 教化到底能不能让人舍下私利暂且不论,但出题考官既然如此清楚这些劣绅胥吏害民的手段,那这考官就必然是深谙地方情状的干吏

 这等地方大吏,熟习底层积弊,必然精擅实务,那出题之人此时想看到的,就必然不可能会是什么加强教化的虚言,而是想看实实在在的应对法子

 这题若是往所谓的加强教化,沐易民风方面去答,此题在考官处就必然不可能有高分

 场中的士子又是讨论了一番几道策论题目,张儒义此时又是开口说道

 “此次的策论题目虽然皆是切中时弊,但最重要的还是最后那道关于军屯之制的策论,此次恩科,恐怕还是得在这道策论上分出高下”

 一旁的士子闻言,也是开口说道

 “这军屯之制古已有之,却是没什么可多言,听说东虏鞑子此时已经打进了川省,此次朝廷在滇省设立军屯,恐怕还是为了支应前线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