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政令不通?好办!

 一口气将朱元璋的来信读完,李晗揉了揉眼睛,让大脑休息休息。


 老朱还真是个问题宝宝呢。


 当然,治理一个国家,自然会面对无数的问题,摆在朱元璋这里,首要面对的,便是由洞庭湖洪涝引发的政令消息传递过慢的问题。


 洞庭湖在洪武十五年发生了洪涝吗?


 李晗仔细想了想,没有什么印象,不过明朝哪年不遇到个洪涝干旱的?


 实属大明的日常。


 或许这一次并未造成严重伤亡,所以没有在史籍中留下一笔,很有可能只记载于当地县志中。


 只是由此延伸出来的政令传递不通达,传递速度太慢的问题,倒是启发了李晗。


 近代以前的历史中,传递消息有且只有三种方法,一种是驿站,一种便是镖局,另一种,便是榜文了。


 驿站和镖局除了功能有所区别外,其性质也大差不差。


 至于榜文的话,只能适用于公开发布的消息,比如通缉令,又或者是发布科举金榜。


 像洪涝这种紧急消息传递,相信没有哪个官员脑袋进水会选择用榜文来传递。


 因此面对紧急情况时,朝廷传递政令就只有驿站这一种选择。


 所谓快马加鞭,日行八百,并不是夸张的说法。


 古时一般每隔二十里左右会设一个驿站,如果是“马上飞递”的紧急消息,会每经过一个驿站换一匹马,通常速度会达到每日四百至八百里。


 八百里加急便是这么个意思。


 但这个速度,在面对天灾人祸一类紧急情况时,还是太慢了。


 只不过,这个困扰了朱元璋乃至历代帝王数千年的问题,在李晗的眼中,其实很好解决!


 无线电啊!


 最早的无线电报机由意大利工程师伽利尔摩·马可尼发明,当然,他和特斯拉关于无线电之父这个名号的争议并不在李晗的考虑范围之内。


 虽然无线电传播距离最远能达到数千公里,不过这得考虑波段、功率、干扰,还得搭建电台。


 以大明朝的现实条件,搭建电台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况且,发报机这玩意操作异常复杂,摩尔斯码在大明的普及也是个大问题。


 那么用数台高功率便携式手台作为中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