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3页)
他转头问训练官:“今天谁陪我比试骑射啊?”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和兴奋,显然很享受这种与将士们亲密接触的时光。
训练官笑着指了一个人出来:“陛下,这位是邵阳,骑射技术在我们队里可是数一数二的。”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邵阳的赞赏和推崇。
李世民一看邵阳,年纪轻轻的,二十来岁的样子,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但又不失成熟稳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执着,仿佛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能勇往直前。
“好啊!真是英雄出少年啊!”李世民忍不住夸赞道。他的心中充满了对邵阳的欣赏和期待,仿佛看到了大唐未来的栋梁之才。
邵阳连忙行礼,谦虚地说:“陛下过奖了,我只是比别人更努力一些,技艺上稍微好点,哪里敢和陛下相比呢。”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谦逊和敬意,显然对李世民充满了敬仰之情。
李世民一听,哈哈大笑:“既然你是最厉害的,那就让我看看你的真本事吧。别废话了,开始吧!”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显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到邵阳的骑射技艺了。
“遵命!”众人应声,开始准备比试。他们迅速整理好场地和器械,确保比试的顺利进行。
李清歌在一旁看着,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她皱了皱眉,目光在场地上扫视着,试图找出那股让她感到不安的源头。然而,一切都看似正常,没有任何异常之处。
她只能凭直觉觉得这场比试可能会出点什么意外。她的心中充满了担忧和不安,仿佛有一股不祥的预感在心头萦绕。
果然,赛场上风云突变。李世民难得亲自上阵,意气风发。他骑着骏马在场地上驰骋着,手中弓箭准备就绪,仿佛随时都能发出致命的一击。
唐成站在他旁边,也被这股子热血感染了。他的嘴角挂着笑,眼中闪烁着兴奋和期待的光芒。他紧紧盯着李世民的身影,仿佛想要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的技艺和勇气。
但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一个士兵躲在暗处,突然拉弓射箭,目标直指李世民。那箭矢带着呼啸的风声飞来,速度之快让人根本无法躲闪。
情况危急,李世民眼睁睁看着箭矢飞来,速度太快根本躲不开,只能闭上眼睛等死。他的心中充满了震惊和恐惧,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倒下的身影。
但奇迹发生了,箭矢竟然偏了方向。李世民睁开眼一看,原来是唐成为了救他,挺身挡在了前面。那箭矢狠狠地射中了唐成的胸前,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衫。
“唐成!”李世民惊呼一声,连忙抱住他。他的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仿佛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唐成,你还这么年轻,前途无量,怎么能死在这里呢?我不允许!”李世民焦急万分,手忙脚乱地想要止住他的血。然而,那鲜血却如同泉水般涌出,根本无法止住。
唐成微笑着,眼神开始涣散。他艰难地说:“陛下,我本来就是个山野之人,能得到您的赏识,入朝为官,已经是我天大的福气了。我没有什么大志向,只希望世间能少一些贪腐,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仿佛随时都会消失。
说完,他又笑了笑,气息越来越微弱。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满足和安详,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
“陛下,能认识您,我死而无憾了。”说完这句话,唐成的眼睛就闭上了,再也没有睁开。他的身躯静静地躺在李世民的怀中,仿佛已经沉睡了过去。
李清歌看到这一幕,心痛得无法呼吸。她后悔自己刚才没有更加警觉,如果她能早点发现那个刺客,唐成就不会死了。她还这么年轻,这么乐观开朗,怎么就这么走了呢?她的心中充满了自责和悲痛,仿佛自己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亲人。
而李世民则更是痛不欲生。他失去了一个忠诚的部下和一个好朋友,这份痛楚和遗憾将永远伴随着他。他紧紧抱着唐成的身躯,仿佛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来留住他的生命。然而,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唐成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
他静静地凝视着唐成的遗体,那双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眼睛此刻紧闭,面容安详却带着几分不甘与痛楚,仿佛诉说着未尽的壮志与遗憾。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她的脸上,为这沉痛的场景增添了几分凄美的氛围。
“陛下,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处理此事?”尉迟敬德的声音低沉而沉重,他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对这位年轻生命的突然逝去,他感到深深的惋惜。毕竟,这片操练场是他一手创建的,如今却成了诀别的场所,他心中更是充满了自责与愧疚。
李世民紧闭双眼,眉头紧锁,痛苦之情溢于言表。他久久没有开口说话,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任由悲痛在心底肆虐。他的思绪如同潮水般涌动,回忆起与唐成共度的点点滴滴,那些欢声笑语、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如今都成了永恒的回忆。
“我们必须彻查此人的背景,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过了好一会儿,李世民才缓缓睁开眼睛,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与狠厉。他的目光如炬,透露出一种不屈的意志和决心。
“至于唐侍卫……”尉迟敬德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她本是个有着无限潜力的好苗子,真是可惜啊!”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惋惜与不舍,仿佛失去了一个珍贵的宝藏。
李世民再次望向唐成的遗容,往昔的点点滴滴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悲痛、有惋惜、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他深知,唐成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消逝,更是他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牵挂。
“她为了救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忠勇之士,理应得到最隆重的葬礼!”李世民沉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对唐成的敬仰与惋惜。他的声音在操练场上回荡,仿佛是对唐成英勇行为的最高赞誉。
他一向喜爱并器重唐成,将她留在身边作为自己的亲信侍卫。如今却突然遭遇这样的变故,让他措手不及,心中充满了悔恨。他暗自思忖,如果不是自己的一时疏忽,或许就能避免这场灾难的发生。然而,事情已经发生,再多的悔恨也无法挽回。他只能强忍悲痛,继续前行。
这时,手下人匆匆来报:“陛下,已经查明了。那个行凶者是个突厥人,他潜伏在军中已久,看起来是蓄谋已久的。”那人跪在地上,愤然禀报着。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与愤慨,仿佛在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
“突厥……”李世民低语着,他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起来。突厥,这个长久以来威胁大唐边疆的敌人,他早就想将其征服了。如今,这个敌人竟然潜伏在他的军中,对他的亲信侍卫下了毒手。这让他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起来。
尉迟敬德也趁机进言:“陛下,或许我们可以趁着这个机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决绝与坚定,仿佛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深知行事需谨慎。他心中虽然早已有了征讨突厥的念头,但胜算未卜,且战事一旦爆发,必将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他凝视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知道,这个决定不仅仅关乎他的个人荣辱,更关乎大唐的未来与百姓的安危。
而李清歌在得知突厥之事后,心中暗自筹谋。她认为突厥虽然强大且凶悍,擅长骑射,但终究是蛮夷之邦,不通世故。他们的强大不过是依靠武力压迫他人、欺压弱小而已,早已积累了深重的民怨。对于大唐来说,这无疑是天赐良机。大唐新主初立,虽然内忧外患不断,但民心所向、国富兵强。征讨突厥并非难事,只要策略得当、准备充分,定能一举将其击败。
当李世民听到李清歌的分析后,他的心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澎湃的豪情。这正是他所期盼的啊!他深知李清歌的才智与胆识,对她的见解深信不疑。他相信,在李清歌的辅佐下,他一定能够带领大唐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于是,他转头问尉迟敬德:“我军目前的兵力如何?”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与期待,仿佛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尉迟敬德立刻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他回答道:“士兵们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而且今年红薯丰收,国势昌盛。战马也养得膘肥体壮,随时可以投入战斗。”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自信与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李世民闻言大喜:“好!有了这样的形势,我们征讨突厥的胜算就更大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豪情与自信,仿佛已经做好了征战的准备。他深知,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为了报复突厥的挑衅与杀戮,更是为了大唐的荣耀与百姓的安危。
接着,他又看向李清歌,虚心求教道:“程卿以为,朕应该如何应对突厥呢?”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谦逊与期待,仿佛将李清歌视为自己的智囊与得力助手。
李清歌没想到李世民会突然问她这个问题。她从容地行礼后回答道:“战与和,皆由陛下圣裁。臣相信陛下能够权衡利弊,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她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与信任,仿佛对李世民的决策充满了信心。
然而,在她的心中却暗自思量着:【此刻征讨突厥确实是天赐良机。但百姓是无辜的,无论胜败如何,他们都将承受战争的苦难。不过听说突厥最近遭受了暴雪袭击,粮草匮乏,严寒难耐。许多动物都因寒冷而死亡,他们自己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相比之下,大唐粮草充足,能够抵御严寒。此等天赐良机确实不可错失。】
她又偷偷观察李世民的神色变化,发现他的心中已经做出了决定——征战突厥势在必行。她深知李世民的决心与智慧,相信他一定能够带领大唐走向胜利。
【一战也好!突厥的颉利可汗德不配位已久。他以前就依靠武力欺压他人,现在又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留着他只会对百姓造成更大的伤害。】李清歌在心中默默想着。她深知这场战争的意义与重要性,也相信李世民能够带领大唐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