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虚假与真实的环保(第3页)

 “这地方应该是夏州吧,之前我去游历时的确出现了“赤沙阜”和“沙陵”现象,但没想到千年之后更加严重了。” 

 北魏时期,郦道元看着一片荒芜的景象皱了皱眉头,夏州之前也是水草肥美之地,没想到竟变成了这般模样。 

 之后朝代的更是见怪不怪,自他们出生时那地方就是那鬼样子,飞沙为堆,高及城堞。 

 而紧接着在第二张照片中,同样的地方,场景却大不相同。 

 毛乌素沙漠中已经有了成片的树木,部分地方更是变成了一片绿洲,黄沙漫天的场景更是不复存在。 

 “不会吧,那里不是沙漠吗,怎么变成了一片绿洲。” 

 “那是沙漠啊,那些树是怎么存活的?” 

 “肯定是后世做的呗,都说了这才是真正的环保。” 

 “沙漠变绿洲,真是厉害。” 

 看到毛乌素沙漠翻天覆地的变化,古人们十分惊讶。 

 各个朝代都有沙漠,也曾派人去治理过,可基本都以失败告终,人力怎能与天斗呢? 

 但是后世居然成功了,真是不可思议。 

 【而毛乌素沙漠之所以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以及无数治沙人几十年的努力。】 

 【新华夏成立以来,当地政府就下定决心要治理毛乌素沙漠。他们提出可将“五荒地”(即荒山、荒沙、荒滩、荒坡、荒沟)划拨给社员,允许长期使用,所植林木归个人所有。】 

 【而数十万的榆林百姓承包了“五荒地”900多万亩,其中不少家庭承包过万亩。】 

 【已经过花甲之年的老人郭成旺就承包了4.5万亩沙地种树,但光凭热情是无法治理好沙漠的。】 

 【有时辛辛苦苦种下了几千棵树苗,但最后能活下来的甚至连一棵都没有,有时老人也十分绝望,觉得自已真的能在这沙漠中种出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