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赋任葭英

第一百一十章 我报复你,不应该么?

 细雨如丝,轻轻地拂掠在长柄圆顶、缘垂流苏的伞盖上。

 一眼望去,趱行于瀚海中的仪仗队,和那大辂后的十余万军民,竟都节奏如一,分毫不乱,在横无际涯的沙漠里,默然向东。

 处理好琐细杂务,已至九月底。

 十月初一日,魏主携沮渠宗室及官民百工,回返平城。

 在这三万多户迁民中,原河西国的文武大臣,都去了十之八九,所余的不过多是如刘昞一般的耆老。

 “年轻人,到底还是在乎仕途经济的嘛。”斜坐榻上,拓跋焘擘帘瞧了瞧车外的风景人阵,又转首看了看花名册,脸上自有一派洋洋的笑意。

 崔浩从旁侍奉,也每每颔首笑言。

 实则,河西士人入仕于大魏,最为欢喜的人,只怕还不是拓跋焘。

 谁都知道,河西士人,多来自中原腹地。

 昔年,陶翁笔下的桃源中人,是自绝于世,不知魏晋之民,不值一效。而眼前这些避乱的世家大族,则像是移栽的繁树茂叶,在时光的淬炼下益发壮大根深。

 日升月恒,沧桑百年。他们迁往平城,自然也将融为一炉的两地文化,尽数传至大魏。

 如此一来,大魏要想争夺正朔之名,应该更为容易。

 刘宋……

 不知为何,口中念起这两个字来,崔浩心底会涌出一股涩意。有的时候,连他自己也不想承认,“正朔”二字于他有着怎样不足为外人言说的意义。

 出发之前,武威公主已将她对河西诸臣的秉性品貌,都一一详述过。

 彼时,崔浩特意记下了十余人的名姓,只待日后一一栽培莳育。

 相对来说,皇帝更为欣赏的,是有一技之长,或是头脑灵便的武夫。

 比如,当年的毛修之,今日的伊馛。

 便在姑臧城的最后一夜,拓跋焘置酒宴宾,着伊馛表演“曳牛”的把戏,以侑宴欢。

 那日,伊馛拖牛倒行,居然能赶上奔马之速,实在是令人啧啧称奇。

 《吕氏春秋》曾云:“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棬竖,而牛恣所以之,顺也。”疾引牛尾与拖牛倒行同样有悖于牛的天性,可想伊馛的能耐之大。

 拓跋焘看得抚掌大笑,又多喝了几盅,醺醺然扬赞道:“崔司徒智略有余,朕早已心悦诚服。却未料,伊馛不过一弓马之士,竟能拥有与崔司徒同样的见地,实在是令朕惊诧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