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赋任葭英

第一百二十六章 今夜之宴,当是我为你壮行(第3页)

 拓跋月颔首:“的确如此。”

 “汉桓帝时,尚有人烟阜盛之态,到了三国鼎立之时,人口却已急剧减少。你道是为何?刚到太医署,我就查阅过卷宗。原来,在汉末十余次的疫\/病中,竟有百万人口因此丧生。”

 拓跋月眯起眼,目露赞许之色:“我也留意过此事。晋武帝太康元年时,举国上下人口才不过一千六百余万,就在这里面,还包括五百万内迁的胡族。看看,这疫\/病啊,真是令人胆寒。”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并不只是因为战事频仍。中原地区数百万人因全身发热,而被活活烧死,其况委实可怜。”李云洲叹道。

 说至此,气氛有些沉重了。

 胡叟觉出这一点,便敬了李云洲一杯酒。

 “第一句话,保重;第二句,早日得偿所愿。”

 李云洲也回敬他,笑问:“你的愿是什么?”

 “着书立说。”

 他答得毫不犹豫。

 话音刚落,便瞥见对面一直在默默侍奉的阿澄,瞪了他一眼。

 胡叟便又补充道:“还有,得一相知相守的新妇。”

 对面,阿澄抿嘴一笑,旋后却把眼神微微错开,不再看他。

 与河西百官不同,胡叟是最早投奔大魏的一个人。故此,皇帝对他青眼有加,安置在中书学中,授以中书教学博士之职。

 明元帝拓跋嗣时,曾将太学易名为中书学。到了始光三年,拓跋焘命人在东郭修建中书学,归中书省管辖,又置教授博士、教学博士等。至于学生,则皆为高爵贵游子弟。

 完成学业后,子弟们按例迁任秘书中散。故而,中书学便成了中书省贮才养士之所,至关重要。(1)

 (1)北魏明元帝时,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属中书省。学生毕业后多升为内外要职,为当时主要的仕进途径之一。后,孝文帝太和年间,复改为国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