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苏州织造太监
经过长途的跋涉,阔别大陆接近五十载的海盗王李旦终于是再次回到了祖国。经过天津港,一路向北,最终这位江湖闻名遐迩的大人物在皇帝的示意下,定居在了京城的玉泉山畔。
而一并赶回来的郑芝龙并没有进京面圣,而是悄悄的接到了皇帝的命令,立刻带领着海外贸易集团的众人,风尘仆仆的赶到了苏州。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大明朝对外的贸易中,最主要的便是三种产品 ——丝绸,茶叶,瓷器。而其中这在明朝只需要一,二两银子就能买到一匹的丝绸。在经过一番转运,到达南亚,日本之后便可获利数倍,要是销往欧洲甚至可以获利数十倍 。
对于中华这项传统工艺,欧洲人表现出来极强的痴狂。中国的丝绸,瓷器这些在大明朝并不是特别奢侈的物品,可在数千公里外的欧洲就是最珍贵的奢侈品,只有社会的顶流才能享有使用。
隆庆开关以后,世界白银短期大量流入中国。这简简单单的丝绸便起到了极为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拱的主导下,北方的茶,南方的丝,一起为大明朝那短暂的盛世提供了根基。
在中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便流传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一句谚语。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在大明朝所处的那个时代,苏州绝对仅次于两京的全国一流城市。
扬州的盐商,安徽的徽商,以及苏州的丝绸商人,这些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流。
在那个时代,大明朝倾销海外的丝绸中,在最巅峰的时候十匹丝绸中,竟有超过六匹是在苏州生产出来的。而这些丝绸都有一个产地——苏州织造局。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便在内廷设立的内宫十二监,二十四衙门。这苏州制造局便属于内宫巾帽局下的一个单位。最开始只是负责皇宫内部丝织品的生产进供,到后来,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这个织造局便开始逐步转为垄断地方丝绸,成为市面上丝绸的主要供给者。
明朝不似清朝,清王朝严格来说是奴隶制下的封建社会,皇上相信自己奴才,只会相信自己的家臣,因此这最肥沃的织造职位,便被皇家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包衣奴才来管理。其中最着名的便是满洲正黄旗白衣奴才曹雪芹的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