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出行、干旱与高产作物(第3页)

 明末大旱的特点是持续时间特别长、涉及的范围特别广,影响到了全国的粮食价格;两轮长时间的干旱导致粮食歉收,各地的流民剧增,最终使得大明王朝走向崩溃。

 明末大旱分成了两轮,第一轮的大旱主要蔓延于整个北方地区,尤其是陕西、山西、河南干旱尤为严重。

 第二轮大旱来的更为凶猛,旱情迅速扩大至整个中国北部和南方部分地区,南方部分士绅家里甚至都出现了断粮的情况。

 崇祯十四年、十五年,大旱几乎遍布了整个国家,连南方部分地区都受到了干旱的影响,可见此次的干旱严重。

 番薯这个时候,在明朝福建地区已经有人种植了。番薯是一个叫陈振龙的商人冒死从菲律宾带回来的,番薯带回来种植以后,救活了许多的百姓。

 陈振龙可以说是很多人间接上的衣食父母。

 玉米这个时候也已经在各地种植了,只是种植的不多(种植太多,易导致水土流失)。马铃薯在这个时候,已经在西方种植了,并在在16世纪传入明朝。

 这三种农作物,产量较高,也相对耐旱。

 刘卓想着,得派人去福建找找陈振龙,把番薯弄来一些,这毕竟是活人无数的高产作物。

 刘卓命人找来陈伯,“陈伯,你可以知道玉米、番薯、马铃薯这等作物吗?”

 陈伯思考片刻回道:“玉米我知道,在北方一些地区,有人种植。公子能否说一下另外两种作物的特征、特色?”

 刘卓说:“番薯表皮是红色的,故此被人称为红薯,是陈振龙冒死从吕宋岛带回的在福建种植;马铃薯这会只能通过西方人手中获取,得费一番功夫。”

 “公子真是学贯古今,连这等作物都知道在哪里出现。”陈伯恭敬道。

 “我也是书上看到的,可以安排人手去福建把这些作物找来,银钱方面你随意支取。”刘卓严肃吩咐道。

 “公子放心,我一定妥善安排。”陈伯说着。

 现在是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努尔哈赤这个家伙已经建立了政权,还未正式攻打明军。但是私下的小动作不少了。

 想到这里,刘卓迫不及待的想要飞到山东。

 “传令下去,所有人员加快速度,争取在早日到达山东青州府。”刘卓对身边的护卫道。

 “好的,公子。”护卫答应道。

 ……

 转眼二十日过去了,刘卓一行已经到了山东青州府的地界。济南府有朝廷分封的德王,兖州府有鲁王,青州府有衡王。

 不过,第一代的藩王名声多数都很差。在了解清楚三府的分封藩王后,刘卓还是果断放弃了青州府,转而前往莱州府、登州府。

 两日过去了,刘卓一行终于抵达莱州府,并在莱州府府城休整。

 喜欢明末:大周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