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集《三轮车夫》(第2页)
当终于把妇女和孩子送到车站时,妇女拿出一些钱要多付给李大爷。李大爷拒绝了,他说:“大妹子,这雪天路不好走,大家都不容易,我收我该收的就行了。”
岁月就这样在三轮车上的来来往往中慢慢流逝。李大爷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他蹬三轮车的时候开始力不从心。栓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对李大爷说:“大爷,您以后就别蹬车了,我来养活您。”
李大爷笑着摇摇头,说:“孩子,大爷蹬了一辈子三轮车,这车上有大爷的命根子啊。只要大爷还能动,就想再蹬几年。”
可是,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有一天,政府下达了通知,因为城市交通规划的需要,三轮车将逐渐被取缔。这个消息对李大爷和其他三轮车夫来说,就像是一个晴天霹雳。
李大爷坐在他的三轮车上,抚摸着车把,眼里含着泪。他知道,这个陪伴了他多年的老伙计,就要和他分别了。栓子也很失落,他刚刚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些规划,可现在这一切都要改变了。
然而,政府也没有忘记这些三轮车夫们的贡献。他们为车夫们提供了一些其他的就业机会,比如安排他们到工厂里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或者给他们一些补贴,帮助他们重新开始生活。
李大爷最终选择了到一家工厂做门卫。他告别了自己的三轮车,开始了新的生活。他每天坐在工厂的门口,看着那些进进出出的工人,偶尔也会想起自己蹬三轮车的日子。
栓子则利用政府的补贴,开了一个小小的修理铺。他专门修理自行车和一些简单的交通工具。他把自己在三轮车上学到的关于交通工具的知识都用在了这个修理铺上。
虽然三轮车的时代在沈阳站结束了,但那些关于三轮车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那些车夫们的善良、勤劳和坚韧,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精神财富。秀芹后来在沈阳扎下了根,她经常会给她的孩子讲起当年那个带她找亲戚的李大爷和那辆破旧但温暖的三轮车。而那些曾经在沈阳站来来往往的旅客们,也不会忘记那些在城市中穿梭的三轮车,它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见证了沈阳的发展与变迁。
时光荏苒,转眼间进入了70年代。虽然三轮车已经逐渐从沈阳站的街头消失,但它留下的痕迹却依然深刻地印在人们的生活中。
栓子的修理铺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他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和热情,在附近一带小有名气。他的修理铺里总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零件,墙壁上还挂着一些旧轮胎,那是他的“战利品”,每一个轮胎都代表着他修好的一辆车。
栓子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一个名叫慧芳的姑娘经常来他的修理铺给家里的自行车打气或者修理一些小毛病。慧芳长得眉清目秀,性格温柔善良。她对栓子的勤劳和认真很是钦佩,而栓子也对这个总是带着微笑的姑娘心生好感。
慢慢地,两人开始熟悉起来。栓子会在慧芳来的时候,特意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她讲解自行车的保养知识。慧芳则会给栓子带一些自己做的点心,那香甜的味道弥漫在修理铺里,让这个原本充满机油味的地方也有了温馨的气息。
然而,这个时候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工厂里开始提倡技术革新,李大爷所在的工厂也不例外。李大爷虽然只是个门卫,但他对工厂里的事情也很关心。他看到年轻的工人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心中也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
有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叫王刚,他对工厂里的一台老旧设备提出了改造计划。这个计划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面临着很多技术难题。王刚四处寻求帮助,但是很多老工人都对这个年轻小伙子的计划持怀疑态度。
李大爷却很支持王刚。他觉得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应该给予鼓励。他利用自己在工厂里的人际关系,帮助王刚召集了一些愿意尝试的工人。李大爷虽然不懂技术,但他会在工人们加班的时候,给他们送上热水和自己家里做的馒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那台老旧设备终于成功改造。这一成果不仅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还让王刚在工厂里崭露头角。王刚对李大爷充满了感激,他说:“李大爷,要不是您,我这个计划可能早就夭折了。”李大爷笑着说:“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大爷就是想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把工厂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栓子和慧芳的感情也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栓子用自己修理铺的积蓄,在工厂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慧芳的家人对栓子也很满意,觉得他是个踏实可靠的小伙子。
可是,就在他们筹备婚礼的时候,栓子的修理铺遇到了麻烦。有一家新开的大型修理店在不远处开业了,这家店设备齐全,技术人员也多,很多原本在栓子这里修理自行车的顾客都被吸引走了。
栓子的生意一落千丈,他开始变得焦虑起来。慧芳看到栓子的样子,心里很是心疼。她安慰栓子说:“栓子,咱们不怕,咱们可以想办法。也许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新的服务项目,或者把价格再降低一些。”
栓子听了慧芳的话,开始重新思考修理铺的经营策略。他决定去学习一些新的修理技术,比如摩托车的修理。他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摩托车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于是,栓子白天在修理铺里勉强维持生意,晚上就去一位老师傅那里学习摩托车修理技术。他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但一想到慧芳和他们的未来,他就充满了动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栓子终于掌握了摩托车修理技术。他在修理铺门口挂出了一个新的招牌:“自行车、摩托车修理”。刚开始的时候,来修理摩托车的人并不多,但栓子并不气馁。他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慢慢地赢得了顾客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