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集《青年点》
第一章:1968年的开端1968年,对于青山村的青年点来说,是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一年。这一年,整个国家都沉浸在特殊的历史氛围中,青山村的知青们也积极投身到艰苦的农村建设之中。
青年点的居住条件依旧简陋,几间破旧的瓦房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冬天,凛冽的寒风从墙壁的缝隙中灌进来,知青们只能裹着单薄的被子瑟瑟发抖。他们的床铺是用木板拼凑而成的,有的甚至还不平整,晚上睡觉硌得人难受。
食物也十分匮乏。主食大多是粗粮,玉米面窝头和红薯是餐桌上的常客。菜则是自家种的一些简单的蔬菜,少油少盐。但即便如此,知青们依然充满热情,他们深知自己来到这里的使命。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知青们就被村里的公鸡打鸣声唤醒。他们迅速起床,简单洗漱后,便开始一天的劳作。没有热水,就用冰冷的井水洗脸,那种刺骨的寒冷让他们瞬间清醒过来。
第二章:农田里的艰辛与成长农田是知青们奋斗的主战场。1968年的春耕时节,知青们和村民们一起,扛着锄头走向田野。他们要翻耕土地,为播种做准备。
对于很多知青来说,农田里的活计并不轻松。锄头在手中显得格外沉重,每一次挥动都需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一开始,知青小李,一个来自城市的瘦弱青年,连锄头都拿不稳,没挥几下就气喘吁吁,还不小心挖到了自己的脚。但是他没有放弃,在村民张大爷的耐心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技巧。每天早早地来到田间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不仅能熟练地翻耕土地,而且速度和质量都不逊色于村里的壮劳力。这种体力上的锻炼,让他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城市青年,变成了一个能够承受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
播种的时候,要弯着腰,一颗一颗地将种子播撒到土地里。长时间的弯腰让知青们的腰酸痛不已,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抱怨。知青小王,以前是个急性子,做事总是毛毛躁躁。在播种过程中,他一开始总是撒得不均匀,导致种子分布疏密不一。村民们指出他的问题后,他开始认真对待,每次播种都小心翼翼,集中精力。慢慢地,他学会了耐心细致地完成工作,这一习惯也延伸到了他生活的其他方面。
到了夏天,除草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田间的杂草长得十分茂盛,与农作物争夺养分。知青们顶着炎炎烈日,在齐腰深的农田里拔草。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蚊虫在他们周围嗡嗡乱飞,叮咬得他们浑身是包,但他们的双手依然不停地在田间忙碌着。知青小赵在除草过程中,对农作物和杂草的辨别能力很差,经常误拔农作物。但他跟着村民们认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和特征,很快就能够准确地区分,并且能够迅速地拔掉杂草,他对农作物生长规律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
第三章:水利建设工程的磨砺这一年,青山村决定开展一项水利建设工程,以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知青们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和村民们一起,搬运石块、挖掘沟渠。
水利工程的工地就在村子附近的河边。知青们要把河边的大石头搬到指定的位置,用来修建堤坝。那些大石头有的重达几百斤,需要多人合作才能搬动。知青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一步一步地将石头挪到合适的地方。知青小孙,原本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力量。他从最初不敢大声说话,到后来主动组织大家喊号子,协调大家的力量,他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挖掘沟渠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他们用铁锨一锨一锨地挖开坚硬的泥土,由于缺乏机械设备,所有的工作都要靠人力完成。沟渠越挖越深,泥土的搬运也变得越来越困难。知青们就用扁担挑着箩筐,将泥土运到远处。在这个过程中,有知青的手磨出了血泡,肩膀被扁担压得红肿,但他们依然咬牙坚持。知青小张在搬运泥土时,由于不懂得合理分配力量,一开始总是很快就累得不行。但他向村民们请教,学会了如何调整呼吸、如何根据自己的体力合理安排工作量。经过这次水利工程的锻炼,他的耐力和应对困难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第四章:思想教育与精神支撑在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之余,知青们也没有忘记思想教育。1968年,政治学习在青年点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每天晚上,知青们会聚集在青年点的一间屋子里,点上昏暗的煤油灯,开始学习毛主席着作。他们认真地朗读着书中的段落,然后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种思想教育成为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撑。在艰苦的环境中,毛主席的话语激励着他们克服困难,坚定地为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他们相信,自己的付出是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中国。
除了政治学习,知青们之间还互相鼓励。当有人感到沮丧或者想要放弃的时候,其他知青就会围过来,讲述一些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的故事,给予他力量。知青小刘在农田劳作中遇到了瓶颈,他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提高效率,一度想要放弃。但是在听了其他知青讲述的红军长征的故事后,他深受鼓舞,重新振作起来,不断地寻找改进的方法,最终在劳动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第五章:文化生活的匮乏与创造1968年的青年点,文化生活十分匮乏。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唯一的娱乐就是偶尔村里放的露天电影。
但知青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们自己创造文化生活。有知青擅长绘画,他就用简陋的画笔和颜料,在青年点的墙上绘制了一些毛主席像和革命宣传画。这些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活力,为青年点增添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