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变法的艰难(第3页)

 这代价也太大了,毕竟华夏科学院可是我们华夏族群的最高学府。”

 “每年给大清分一千个名额,这个代价我们虽然承受的起;

 但是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啊。”

 朱樉看着胡成叹息一声说道:

 “胡成,我们培养的这些学子并非没有意义,比如那钱林就在张罗着为大清建立火电站;

 还有不少人都在从事基础材料科学的研究。”

 “但是他们会发现,当下的大清只有极少数应用技术可以落地;

 剩余的技术需要依靠体系化平台,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所以他们怎么可能忘记大明、又怎么能忘记华夏科学院;

 这些满怀抱负,想振兴祖国,却无处施展的年轻人,自然会萌生回来的念头。”

 “所以,胡统领,你知道该怎么做了?”

 胡成听到朱樉的话,叹息一声说道:

 “王爷,末将不太明白啊。”

 朱樉苦笑一声道:

 “你是武将,这些政事确实不该问你,你去告诉这一代政务部部长孙尚;

 让他安排海南到北京的客运直通航线。”

 “怎么订船票价格本王不管,但是我们华夏科学院的学生有返回海南岛的;

 直接把他们带回来,产生的费用华夏科学院每年年终,给户部结算。”

 就这样,太清培养的学子归国后不受重视;

 除了少数人在京城科学院的冷衙门里苦心钻研技术,大部分人都回到了海南。

 这群人生在大清,长在大清;

 怎么可能不爱国呢。

 只是大清科学院的财政预算从五年前的一年五百万两,到五年后的两百万两;

 几千个学子咬紧牙关坚持。

 钱林在第三年,就把火力发电站建造起来了;

 太上王乾隆直接在大明商务部,采购了电线和点灯,让皇宫灯火通明。

 然而,当钱林把发电机配件本地化,电线、电灯制造本地化的时候;

 乾隆的脸色立马就不对了。

 因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