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之巅争渡@qimiaoUGtUK1

第一卷 第683章 大华公司贺向阳(第2页)

 “米仓乡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还是搞农业比较好。”

 宋思铭对徐惠宝说道。

 “问题是现在的农业不挣钱,要不然一大片一大片的好地,也不会荒着。”

 徐惠宝说道。

 “传统农业利润空间确实有限,可以尝试搞搞新农业。”

 宋思铭建议道。

 “新农业?”

 “具体怎么个新法?”

 徐惠宝好奇地问道。

 “主要就是运用科技手段,种植附加值比较高的农作物,常见的反季蔬菜,水果,都属于这个序列。”

 宋思铭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

 “这种高科技的东西,普通家庭搞不了吧?”

 徐惠宝提出难点。

 “普通家庭肯定搞不了,前期投入大,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实时指导,所以,最好还是规模化。”

 宋思铭回答道。

 “规模化?”

 “可是规模化,谁来投这个钱?”

 作为乡党委书记,徐惠宝自然明白什么叫规模化,简单说来,就是不能小打小闹。

 “我介绍给您一位投资商怎么样?”

 宋思铭问徐惠宝。

 “那可是太好了!”

 徐惠宝喜出望外。

 “这位投资商原本计划是在王寨乡搞新农业开发,但是,王寨乡的情况,徐书记你也了解,都是零零散散的山地,实在没办法搞规模化种植,我想来想去,整个澜沧县,也只有米仓乡最适合。”

 宋思铭实事求是地说道。

 “确实。真说种植,那肯定是米仓乡的条件最好,要不然,也不会有米仓这个名字。”

 这是徐惠宝作为米仓乡的党委书记,唯一引以为傲的地方,停了一停,他又试探着问宋思铭,“具体有多大规模?”

 “两个亿。”

 宋思铭伸出两根手指,说道。

 “两个亿?”

 这个数字属实惊到了徐惠宝。

 米仓乡全乡耕地面积三万两千亩,全负荷耕种,一季小麦,

一季玉米,也就能产不到四万吨的粮食,而不到四万吨的粮食,连一个亿都卖不到。

 如今,要在米仓乡投资两个亿搞新农业。

 这意味着,米仓乡的农业产值,能在短时间内,翻上一番甚至是两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