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阿拉伯数字(第2页)

 “这个……子升啊,朕也是闲来无事,琢磨着好玩,算不得什么……” 

 宇文衍虽然脸皮厚,但却也有些心虚。 

 但是,却不会去言明这是万里之外的天竺人所创。 

 从天竺传入的佛教已经给中原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可不能再给他们添光加彩。 

 何况,这个时候天竺人还没有创立出这些数字呢。 

 在这方历史时空,他宇文衍还真就成了创立者。 

 说到天竺,就不得不提佛教。 

 据传。 

 天竺高僧达摩和尚在南北朝时,走海路至广州,从南往北,在神州大地传教。 

 大概时间是南朝宋、梁时期。 

 而在此之前。 

 东汉时期,佛教已经从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传入了中原地区。 

 魏晋南北朝,长期的战乱以及政权的频繁更迭。 

 使得这个时期的人内心极度空虚、迷茫,急需精神上的寄托。 

 佛教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野火蔓延,在中原大地恣意传播开来。 

 而统治阶级也在寻求加强王权统治的方法,二者一拍即合。 

 在国家上层意志的支持下,佛教呈泛滥之势,一发不可收拾。 

 活了86岁的南朝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位期间,精研佛经,大修寺庙。 

 甚至提出“三教同源”之说,信口开河,言称老子和孔子都是佛祖的弟子。 

 为了礼佛,他曾任性地三次舍身“同泰寺”出家。 

 大臣共花费了4亿钱(四十万贯)才将他赎回。 

 皇帝尚且如此荒唐,耗费国家钱财不说,对当时佛教的泛滥,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杜牧江南春诗句云: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南朝佛寺泛滥的景象。 

 据说,梁武帝还接见过达摩和尚。 

 但是两人却话不投机,鸡同鸭讲,最后尴尬收场,不欢而散。 

 而达摩也被萧衍给整抑郁了,折芦苇投至江中,踏苇而行,渡江北去。 

 “一苇渡江”的典故正是出自于此。 

 而“一苇渡江”的轻功,也成了少林寺的七十二大绝技之一。 

 离开南朝后,达摩和尚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 

 在少室山足足面壁了七年,这才抚平萧衍给其带来的“心灵创伤”。 

 回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