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工部之事(第2页)

 为大周文教事业发光发热。

 雕版印刷的出现,使得印刷用纸大增。

 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

 当下最常用的是麻纸。

 蜀地益州产的麻纸冠绝天下。

 浣花溪边,集中有上百家造纸作坊。

 蜀纸是皇家贡品,也是朝廷公务专用纸。

 如今“文渊阁”成了众多大周学子心目中的圣地。

 以前。

 对于一般的读书人,可以说是一书难求。

 购书更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得起的。

 雕版印刷一下子实现了书籍的批量制作,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文渊阁”看到喜欢的书籍,就可购买一册自己收藏。

 古时文人藏书,就如后世收藏古董一般。

 只有经济条件好,甚至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玩得起。

 有了书坊,每一本书籍都能大量出版。

 就算经济条件一般的读书人,节省一些,也能收藏几册钟爱的。

 正因如此。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子涌向长安。

 书坊给工部带来了一项稳定的收入。

 小皇帝早就规定了,盈利所得,一半上缴国库。

 剩下的由工部支配,但其中至少拿出一半分给创收的所有工匠。

 之前的麻将和取暖铁炉子给工部赚了不少钱。

 两者流传开来后,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手工制作,很快就在民间普及了。

 “对了,王叔,襄国(邢台)有个叫李春的工匠,善建石桥,你去把他招至工部……”

 李春作为主持建造赵州桥的桥梁匠师,因此桥闻名后世。

 但其在历史上却是声名不显,甚至在隋朝史书上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唐代张嘉贞《石桥铭序》记载:

 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要

不是赵州桥屹立于洨河之上千余年不倒。

 李春这个名字也就掩埋在历史长河中,不为后人所知了。

 “臣遵命!”

 毕王不知小皇帝是如何知道这个李春的。

 既然是皇帝钦点,想必是有真才实学之人。

 毫不犹豫地满口应了下来。

 宇文贤离开后。

 心情愉悦的小皇帝一边泡茶,一边哼起了小曲“双节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