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潼关(第2页)
塬是黄土地质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台状地貌,周边成沟壑,边缘陡峭,沟壁如刀削,顶上平坦。
麟趾塬与黄河相接处,便是陡峭的河岸,无路可通。
想要继续东行,就得从塬上翻越过去。
“陛下,这就是渭水,潼水和黄河的交汇处吗,太壮观了!”
墨言这是成年后第一次出远门,一路上见什么都觉得新奇。
尤其是一些书籍里的内容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时,更是兴奋不已。
宇文衍勒马立于“渭水、潼水入黄”的岸边。
看着汹涌激荡,滔滔奔流的黄河水,心中也是豪情万丈。
“正是!”
“看到没,河对岸就是风陵渡口,过了河便是河东地区了。”
“远处的高山即中条山,其北面就是河东盐池的所在地。”
河东地区原本是与关中平原一体的,只不过被黄河从北向南生生给分开了。
人们还是下意识地把河东地区归于关中的范围。
不过。
撤州设道后,宇文衍把河东地区划归山西道辖属。
其中一大考量是把河东裴、柳、薛三姓排除在京畿道以外。
从地理上分化、降低三大家族在关中的影响力。
算是削弱关陇贵族的一个小手段。
且不论有没有用,有些事情他一定得逐步付诸行动去做。
“陛下,上塬吧,到关城用午膳。”
韦孝宽笑吟吟地看着小皇帝指点江山,不由想起了随高祖征战北齐时金戈铁马的岁月。
那时的武帝也是挥斥方遒,胸怀天下,豪气冲天。
“走!”
沿着麟趾塬西面的一道山沟向南行进。
这道沟壑是由秦岭山脉的雨水自南向北冲刷而成,后段与潼水河谷合二为一。
谷中灌木丛藤,茂密如织,设有数处关卡,是潼关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山谷与潼水汇合处,有一道平缓的土坡通往塬上关城。
从此处往南这段沟谷,人们称之为金沟。
到了唐朝。
平日禁止人员往来,设立关卡以榷征税,故而又称禁沟、禁谷。
夹在金沟与潼水之间的土塬上,修建了十二座烽火台,每隔三里一座,一直延伸到秦岭腹地。
被人们称为十二连城!
每城设兵百人,用以警戒和联络呼应。
御驾上到麟趾塬,关城守将出关迎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