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开工在即

就在一切行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时。

 南方的水稻秋收已经接近尾声。

 自耕农门前屋后的场院里,布满了竹子编织的晒垫,黄澄澄一片。

 这是南北统一后,长江以南地区的第一个丰年。

 以前的许多奴役和佃户都分到了田地,黄册和鱼鳞册上有了自家的名字。

 黄册是登记人口的官方档案,鱼鳞册则是记录各家田地的存档。

 统一后,朝廷不但废除了众多苛捐杂税,还免征十年田赋。

 也就是说,这十年间,各家分配到的田地,所有粮食产出均归自己所有。

 不过,脱离豪强、贵族,上了黄册和鱼鳞册成为自耕农后,就得向朝廷履行赋税义务。

 也就是朝廷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制定的租庸调税制。

 租就是田租,有田才有租。

 朝廷按均田令把土地分配给自耕农,百姓以三十税一上缴田税。

 庸则是徭役,18至49岁的丁男每年需要为国家服二十天的劳役。

 比如兴修水利,修路搭桥,建城等国家工程。

 调即户调,是指进贡土产,每户每年需要上缴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这样的赋税额度,比起依附地方豪强之下要轻松很多。

 佃农租种地主、豪强的田地,至少得缴纳一半的产出作为田租。

 统一后,南方百姓犹如推翻了压在身上的大山。

 拥有自家土地后,生产积极性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加上曲辕犁等先进农具的普及,深耕细作得以实现,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亩产量也有所增加。

 脚踏式打谷机更是将收割水稻的效率提升了数倍不止。

 只不过,暂时还没有广泛普及开来。

 等到各郡、县的“大周钱庄”建设完工,投入运营。

 朝廷将在南方推行“无息借贷,分期还款”的业务。

 帮助农户置办打谷机,耕牛,铁制农具等生产资料。

 统一初年,老百姓就感受到了诸多明显的不同。

 不仅有朝廷仁政释放的善意,还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好处。

 前后一对比,淳朴的百姓大多觉得:

 统一真香!

 北方地区。

 粟、麦的收割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受夏天那场水灾的影响,大量田地粟麦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