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四轮马车(第2页)

 也就是说。

 受限于地形、路面条件,爬坡不力等因素。

 四轮车未能在神州大地普及开来。

 而不是因为不能转向,被迫接受“落后”的两轮车!

 其实,动动猪脑应该也能想到,华夏先人连结构复杂的指南车都能造出来。

 怎么可能解决不了一个四轮转向的问题?

 别有用心的“讽古舔西”实在是莫大的悲哀。

 不过。

 两轮马车的减震技术,确实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无非就是在车轮上裹上多层皮革,或是车厢内铺上厚实的褥子和软垫。

 有点技术含量的就是伏兔,位于车舆之下,车轴之上。

 和后世的板簧、螺旋弹簧减震原理一致。

 只不过受材料所限,减震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如今。

 冶铸司能够冶炼多种性能的钢材。

 宇文衍早就让冶铸工坊把减震器打造出来了。

 甚至和造车坊合作,应用起了这套减震装置。

 马车的减震效果大幅提升,车主反馈满分。

 “前辈,朕准备在机械署设‘华夏车工坊’,进行马车的研发与制造……”

 小皇帝说着。

 让墨言把厚厚的一叠纸页放于案台。

 这是他关于建造车工坊的设想,以及几种车辆的图纸。

 其中就有四轮私家车,四轮货车,四轮客车。

 等到长安至洛阳段的水泥路完工后,顶级的路况使得四轮车有了用武之地。

 正好借助这条路检验一下四轮车的实用性。

 毕竟,当前依靠的是畜力拉动,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

 另外,还有四轮公交车,两轮人力车。

 这是专为新都城的城市交通准备的交通工具。

 当初和宇文恺设计新城时,小皇帝就提出了公共交通概念。

 届时,行走于大街小巷的公共马车,将成为新都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人力车就相当于后世的出租车。

 这种到了民国时期还在大量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城市交通的一种形式。

 同时给部分底层百姓提供了一个养家糊口的行当。

 宇文衍认为,完全可以借鉴过来。

 “陛下,您这可是大手笔啊!”

 “父亲所言极是,这些车辆的设计简直太妙了。”

 “不仅精美豪华,实用性还特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