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竹乡散记(第2页)

 “祝公散记与祝公书,为何对不上。”

 “祝公散记为祝公生前随笔记录,祝公书为祝公弟子合编修订的典籍。

 周兄说的是那篇竹乡记吧,祝公书中明确记载竹乡记为祝公青年所著,老年不满以做修正。”

 “我老师曾说,祝公年轻时认为世有净土,所以写下全族归隐的竹乡记。

 年老后认为世无净土,为此重修文章,改为痴人一梦。”

 杜翊解释的很合理,祝公书作为名声不小的典籍,自然经得起推敲。

 但周元从未接受过大魏的经典教育,并不会认为名声广传的经典便没有问题。

 “林尽水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有良田桑竹、青山流水,遂携族人归隐,不闻岁月、常伴安然。

 梦醒以为真,驱船赶路探寻竹乡,未果乃还,众人皆笑其痴,不思改、时常寻,待病终、渐无人知。”

 周元拿着书册边敲手、边朗诵,仿佛从中得到了什么线索。

 杜翊以为他要犯前人的错误,赶忙开口解释。

 “周兄,竹乡记的描述虽像秘境,但其中细节经不起推敲。

 你我皆知秘境能容纳的人数有限,并且其内遍布妖魔,常人乱入必死。

 祝公笔下的采药人若真入秘境,以何手段将全族引入,又以何手段清除秘境妖魔。”

 “另外,历朝历代的秘境探查使,都会查验各类奇闻异事。

 若竹乡真的存在,也早该被找出了。”

 在杜翊看来,这些名声广传的典籍故事不知被多少人验证过,基本不会出现遗漏。

 更别说这篇竹乡记漏洞颇多,本就是寄情散记,不可能与秘境有联系。

 “杜兄言之有理,但此文有明显悔改之意,符合少年不藏、老年多隐的特征,又在京师三辅之地,不可不察。

 不知文中记载的

区域有无村落,祝公又是何年之人。”

 见周元起了兴趣,杜翊也不再劝说,索性离京城不远,去看看也无妨。

 “文中记载村镇早已不在,但那块区域有人居住,仰仗祝公名望,称为竹乡,多有文人雅客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