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为什么称强汉?(第2页)

 “看完汉武大帝的威风,我们再跟随汉使一同出去搞事。哦,不对,是出使。”

 “你现在是一个刚刚穿越到西汉的普通小年轻,因为你出生在西域,会读写异国语言。如今你在衙门里是个小卡拉咪,收收不重要的文件,给领导寄寄信,你觉得自己也没什么卵用。啊不对,是没什么用武之地。”

 “这时代还没有科举,就算有,估计也不会考外语。所以,不出意外的话,你这辈子就这么浑浑噩噩的混过去了。”

 大隋时空节点。

 长安大兴宫。

 杨坚犹在为未来的暴君杨广而愤怒。

 天幕播放新的视频后,他逐渐将心思拉回来。

 见识了汉武帝雄姿后,杨坚暗叹为君者,当如是。

 “穿越?有意思的想象。”

 随后饶有兴致的观看着小年轻的穿越之旅。

 “没有科举?浑浑噩噩的混过去了?”

 看到此处,杨坚内心泛起波澜。因为他对朝廷目前实施的科举是有想法的。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士族门阀基本垄断了人才的上升通道,普通平民几乎没有出头之日。

 杨坚是个有雄才大志,宏伟抱负的君主。但是在隋代周的过程中,关陇贵族的支持,以及当初他的允诺是要实现的。

 如今坐江山已定,关陇贵族的欲望却是日益膨胀,已经到了要和国家争利的地步。

 新朝初立,人才匮乏,因此大量关陇贵族子弟出仕,于朝堂之上已是不小的力量。

 然而杨坚一代开国大帝岂是易与之辈,如今朝中四贵的高颎,杨雄皆是跟随他起家的心腹。最主要的他二人皆不是关陇成员。

 此时他已经有了思路,那就是找一个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方法。

 上升通道的打开势在必行。所以九品中正制的废除和开科举士都只是第一步。

 杨坚也并没有急于求成,此

时的科举制只是在那块铁板上撬开一条缝隙。

 五品官员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便是杨坚的妥协。

 自汉以来就有开科举士的萌芽,南北朝亦有科举之法,虽未推行此法,但也算有理可依,有迹可循。士族门阀也无从反对。如此,温水煮青蛙才是上策。

 此时看到天幕所言之意,他更加清晰的了解到了科举的意义。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