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世纪忠孝仁义2

大明时空节点。

 紫禁城。

 朱棣对岳飞那是相当敬重的。此时在东厂大堂内还挂着岳飞的画像,堂前还有百世流芳的牌坊。

 他对厂卫的要求就是一个忠字。整个明朝对岳飞都是非常的尊崇,还入祀历代帝王庙。

 此时看到陈祥榕的事迹,他也期望能让军人从中学到这个忠字。

 “红旗不倒县,看来这个县为后世华夏的建立付出了不少。”

 朱棣也渴望大明能出现一些这样的英雄县。并不是他视军人如草芥,而是渴望有这样的传承。

 随着大明加快了征程,出现牺牲是在所难免。如此来看,大明对军人的抚恤以及军属的照顾看来是要做出一些改变了。

 若是抚恤不到位,后来者谁会愿意参军?他不禁想到了后世网友,他们努力想参军却得不到名额。

 就像陈祥榕,才18岁高中毕业,就想着成为一名军人。这在大明是绝对不可能的。

 什么时候大明百姓能主动要求参军,那就说明国家的稳固性就达成了。

 “为何后世人都有这样高的觉悟?参军竟然抢着去最苦的地方。”

 朱瞻基看着整个县去边疆都只有2个名额,还需要争抢后,不禁疑惑不已。

 之前去脚盆鸡,他也和军人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大明的军人可没有这样的觉悟。

 “因为后世是从苦难中崛起的,所以他们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会用生命去保护这个国家。”

 朱棣不假思索的说道。他对后世的理解倒是越来越深刻了。

 不过这一点来看也是少不了教育的功劳的。后世读书起就有从华夏历史上来灌输爱国的概念。

 “陛下,咱们同样可以如此。转换下概念而已。现在变革时期,百姓也从变革上受益。如今的生活也同样来之不易。那么守护国家不也是理所当然吗?”

 杨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朱棣闻言意动不已。琢磨下,确实可以如此执行。

 “看来古人说得没错,天下百姓才是国家的根基。他们的力量不容忽视啊。”

 此时朱棣想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

 守护国家的是他们,颠覆王朝的也是他们。那么日后大明的政策看来是要搞清楚重点。本末倒置迟早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