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钱学森4(第2页)

 

“能用这个方法造火箭飞机,也就能造其他东西,这是给后世奠定了一套科研制造的方法。难怪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笔。”

 

李世民深深地感觉到工程控制论的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国家的重要性。

 

有了这样的方法,才能少走弯路,才能在重压之下完成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

 

而延续下去,是不是也直接影响到了后世的科研方法?

 

此刻,所有人都被震撼了,他们只能怀着无限的敬佩之心,继续看着天幕的播放。

 

“1960年10月,一枚1059型导弹出现在华夏的戈壁,11月,这枚导弹综合测试合格。然而就在导弹加注燃料时,导弹的弹体发生凹陷。”

 

“参谋长和基地司令员出于谨慎,不同意发射。当时只有钱学森同意发射。他认为火箭点火后,凹陷的部分将被顶起,并不会影响火箭升空。”

 

“聂帅现场表示,有钱院长的签字,他就可以发射。因为这是技术上的事,技术上钱学森说了算。”

“当晚,最高指示下达发射基地,同意发射。这段历史现在已经是华夏航空航天的一段轶事。”

 

“当我们再次翻开泛黄的工程控制论后,最后第十七章,正是钱学森当时同意发射的理由。”

 

“书里是这么说的:系统越是复杂,由于整个系统的装备误差,或者因为个别元件损坏而发生失灵现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而十七章自行镇定和适应环境的系统,正是要在没有人的帮助下,本身能够自动的改正那些设计中偶然的,或不能预料的误差。”

 

“就像生物的适应性,就像那次惊心动魄而又运筹帷幄的火箭点火。”

 

“点火的命令下,1059导弹从西北大漠导弹靶场腾空而起,7分32秒后,飞行了550公里的导弹精准无误的击中目标。”

 

“华夏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成功,它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东风一号。”

 

大汉时空节点。

 

长安未央宫。

 

“原来科研并不单单是靠每一个研究人员的脑子去想,而是有方法论可以依据。如此一来后世的科研速度和成功的概率才会大大的提升。”

 

刘彻此时心想之前视频播放的鹰酱吹牛,后世实现,这其中的研发是否用了类似工程控制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