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安南都护府(第3页)

 李世民听后,微微点头,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前方,仿佛在思考着杜如晦的建议。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道:“杜卿所言极是,此计甚好,朕决定在安南设立都护府,命柴绍兼任安南都护府首任都护,即刻赴任筹备相关事宜。”

 柴绍闻言,心中一阵激动,连忙上前领旨谢恩。

 他知道,这是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能力的肯定。

 就在这时,魏征突然站了出来,向李世民行礼后说道:“启禀陛下,安南王族该如何处置,还请陛下明示。”

 李世民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安南王族,若真心归顺者,朕自当宽宏大量,赐予官职,让其参与安南本地事务管理,但不得涉兵权,若有二心者,贬为庶民,流放至岭南之地,以儆效尤。”

 魏征听后,心中明了,领旨退下。

 他知道,李世民的决定既体现了大唐的威严,又给了安南王族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实在是高明之举。

 至此,安南彻底归于大唐版图,成为了大唐的一部分。

 这个消息传开后,举国欢庆,百姓们纷纷称赞陛下的英明神武。

 松赞干布在长安停留了几日后,也向李世民请辞,想要回吐蕃一趟。

 李世民微笑着应允了松赞干布的请求,并亲自送他出宫。

 在送别之时,李世民又赠予松赞干布诸多珍宝让其回去以后赏赐给吐蕃王族。

 数日后,柴绍的马蹄声在安南的土地上回荡,他已到达此地,着手组建都护府。

 尽管大唐的旗帜在安南高高飘扬,但人心仍有不稳,前朝余孽的阴影在角落里蠢蠢欲动。

 “大人,有密报。”一名侍卫低声在柴绍耳边说道。

 柴绍眉头一紧,接过密信,只见上面写着:“前朝余孽暗中勾结,图谋不轨。”

 他冷笑一声,道:“这些跳梁小丑,也敢在此时造次。”

 他一边加紧都护府的建设,一边派出密探四处查访乱党的踪迹。

 与此同时,孔颖达也派出国子监的学子们,他们带着大唐的文化和礼仪,来到安南开设学馆。

 学馆中,书声琅琅,吸引了许多安南青年前来求学,他们被大唐的繁华和文化深深吸引,心中的归属感日益增强。

 “你们知道吗?大唐的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一名安南青年感慨道。

 “是啊,我们现在也是大唐的一部分了,应该学习大唐的文化,融入大唐!”另一名青年附和道。

 柴绍在得知这一切后,心中甚慰,他知道,这些学子们将成为大唐与安南之间融合的桥梁。

 终于,密探传来了消息,查到了乱党的巢穴。

 柴绍立即领军出发,一举剿灭了乱党。

 他看着被俘的乱党首领,冷声道:“你们以为勾结前朝余孽就能翻天?真是痴心妄想。”

 然而,柴绍也深知武力只能镇压一时,唯有文化与仁政才能长治久安。

 他加大了推行房玄龄治理方案的力度,与当地部落首领的合作也更为紧密。

 他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减轻赋税,让安南的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大唐的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南逐渐融入了大唐的版图。

 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昌盛、经济蓬勃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柴绍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决策。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大喜过望。

 他召见柴绍,大肆赏赐了一番,并称赞道:“柴绍啊柴绍,你真是朕的得力干将!安南在你的治理下如此繁荣昌盛,朕心甚慰。”

 柴绍恭敬地回答道:“陛下过誉了,臣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已,安南的繁荣离不开陛下的英明决策和大唐的强大支持。”

 柴绍在长安没有久待便返回安南,只不过这次他走的时候带着三名意气风发的年轻官员,这是此次科考的状元,榜眼,探花,被李世民扔去安南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