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我怕秦国误会

三川郡,洛阳城。

 

城中一处被拆除的坊内,三川郡学宫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建筑建造。

 

哪怕距离开学只剩下不到一个月了,学宫建筑还有几栋没有完工,三川郡的人也并不担心。

 

在秦国,你永远不用怀疑基建能力。

 

只要工钱到位,这个时代的工人能爆发出全部的力气和热情,工程质量绝对有保证。

 

秦国几乎所有方面的法律都变了、或是已经有了改动,但对建造方面,不仅没变,还更加严格了。

 

以城墙砖石为例。

 

以前由于大部分是土砖,不仅要手工制作还要测量,验收时允许任意两块砖之间大小有两分以内的细微误差。(ps:以现有出土史料推算,秦朝一尺大约23厘米,一尺十寸,一寸十分;两分大约为4.6毫米。)

 

现在随着科学院制造出一些工具可以辅助,加上砖块也从土砖变成了石砖,尤其是学宫这种地方,更是要追求最好;所以秦国朝廷规定,任意两块石砖间误差不能超过一分。

 

哪怕对是一些利用了金属模具的国营工厂,这个要求也算严格了。

 

但为了学宫,三川郡官员硬是以这种高要求来筛选砖块。

 

至于其他的石砖?

 

它们不会被浪费的……

 

学宫内已建造好的区域里,一栋五层的教书先生宿舍。

 

秦国可能没有六国那么有文风、文化底蕴也不如他们,但哪怕被叫了那么久的西边蛮子、蛮秦这种称呼,可他们对文化的尊重却一点也不比六国的少,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也许,是他们以前太想获得文化上的认可了……

 

在先生宿舍的设施上,这座三川郡学宫和咸阳的大秦学宫一样,都对这些读书人在生活上极其优待。

 

四人一个套间,套间内有公共空间、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专属房间,房间内衣柜、储物箱等等一应俱全;每层楼都有水箱和茅房,有专人每天清理,甚至衣物都可以放到学校洗衣房去,让那些想要赚点钱的贫苦孩子帮你洗。

 

吃饭更加不用担心,学宫里有食堂,先生们可以以一文钱的价格在那吃到在外面价值十倍以上的东西;若是你想自己做饭,每一栋楼里还有一个供你发挥厨艺的地方,你可以自己去做。

 

至于工钱,一个大秦普通工人一月收入在一百到两百钱之间;而这些教书先生,哪怕不属于百家学派、只是自学成才的读书人,可只要有本事来这里,每月都可以领到最少三百钱的工钱,若算上其他的物质奖励,一月所获怕是有四百钱。

 

这一切,都源于大秦学宫建立之时那句从国师府中传出的话:

 

再穷不能穷教育。

 

所以大秦的学宫不仅对学子好得过分,对他们这些教书的先生也是优待十足。

 

这种待遇,让许多在六国饱受冷落的读书人感动无比!

 

一间宿舍内。

 

窗户边的一个长条形书桌旁。

 

一个三十多岁已到中年的男人正在研习着新学期要用的教材。

 

他出身于一个韩国富商家庭,家境殷实不说,母亲家还有藏书。

 

靠着那点书和自己的聪慧,他拜了当地一个不出名的先生为师,学到了秦韩齐三国文字,对百家经典也都有些涉猎。

 

可韩国的现实让他蹉跎了十几年,压根没有他出头的日子。

 

直到去年,他抱着极其渺茫的希望来了秦国,却没想到通过了考试成为了三川郡府衙的一个小吏。

 

虽然只是小吏,但好歹也算有了个官身,比父亲在韩国努力大半辈子却还是商籍、有钱都不能拿出来显摆强多了。

 

而且他好学,接受度很高。

 

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借着发行的报纸不断学习秦国的新国策和中央战略,加上他对物理感兴趣,一直和当地的墨家之人保持来往以自学,最终在两月前考入学宫系统,成为了一名物理先生。

 

而意外还不止这一件事。

 

在三川郡确定学宫名额后,他由于之前半年也在三川郡,加上表现还不错,被提拔为三川郡学宫物理课组的组长。

 

人生巅峰,仿佛触手可得。

 

“王青组长。”

 

身旁,一个年岁比他小上许多、大约二十七八岁的同宿舍舍友走了过来。

 

他曾经很羡慕舍友年纪轻轻就能有通过秦国招贤馆、学宫先生考核等诸多考试的才学,也羡慕对方有一个清白的出身,人生还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