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东厂介入(第2页)

 首先,军队中的腐败现象严重,那些当官的一心只想中饱私囊,根本不顾及士兵的死活。 

 士兵们的待遇极差,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连基本的军饷都经常被拖欠。 

 其次,军队的训练水平也是一塌糊涂,士兵们平日里懒懒散散,缺乏严格的纪律约束,这样的军队又怎能有强大的战斗力呢? 

 再者,军队的装备也非常陈旧,很多武器都已经生锈,完全就是一堆废铁。 

 这样的装备,如何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呢? 

 更糟糕的是,军费开支异常庞大,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老百姓的赋税日益沉重,生活越发艰难。面对如此困境,朝廷里负责处理边患问题的兵部尚书等官员整日忙碌不停,绞尽脑汁地制定军事战略,调配兵力,组织防御和反击。 

 然而,他们的决策并非总能生效,因为局势太过复杂多变。 

 各地的督抚将领们背负着沉重的责任与使命,他们必须率军于前线奋勇杀敌,以抵挡外敌的侵略。 

 在广袤无垠的东北大地上,有这样一群英雄豪杰,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抵御着后金的侵略。 

 其中,袁崇焕和祖大寿就是这群将领中的佼佼者。 

 袁崇焕,这位英勇无畏的将领,他的名字如同惊雷般响彻战场。 

 他不仅拥有过人的勇气,更是智谋超群。 

 面对后金强大的军事压力,袁崇焕带领着他的士兵们浴血奋战,每一次战斗都是生死较量,但他们始终坚守阵地,从未退缩。 

 在宁远之战中,袁崇焕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他巧妙地运用战术,让后金军队陷入困境。最终,后金军队不得不撤退,留下满地狼藉。 

 这场胜利,不仅让袁崇焕声名远扬,也给了后金沉重一击。 

 与此同时,祖大寿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将领。 

 他与袁崇焕并肩作战,一同抵抗后金的入侵。 

 在战场上,祖大寿毫无畏惧,奋勇杀敌。他的勇敢和决心,成为了士兵们心中的榜样。 

 为了保卫国家,祖大寿不惜一切代价。 

 他率领军队,数次与后金军队激战,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在袁崇焕和祖大寿的领导下,明朝军队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 

 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扞卫着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希望。 

 这些英勇的将领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爱国情怀。 

 在广袤无垠的西北边疆地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岗位上,扞卫着祖国的边境安全。 

 这些地方将领或许没有像袁崇焕、祖大寿那样名垂青史,但他们同样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保卫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和谐。 

 这些将领们深知责任重大,毫不懈怠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他们时刻保持警惕,严密监控着边境线上的一举一动,确保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敏锐的目光。 

 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抵御着恶劣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毅然决然地坚守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 

 尽管生活艰苦,条件恶劣,他们却毫无怨言,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 

 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换来国家的和平稳定。 

 总而言之,崇祯十年时,明朝的边患形势异常严峻,令人窒息,军事状况更是一塌糊涂。 

 朝廷及军中的部分官员和将领虽竭尽全力应对边患问题,但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实在是举步维艰! 

 (3) 

 崇祯十年的一个上午,阳光虽然明媚,但却无法穿透明朝京师东厂府衙上空的阴霾。 

 东厂厂公王德化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府衙,他的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自从崇祯元年皇上除掉魏忠贤等权宦之后,东厂的势力和威望便一落千丈。 

 作为厂公,王德化一直在寻找机会重振东厂的雄风。 

 就在这时,锦衣卫千户魏玉急匆匆地跑进来,神色凝重地向王德化密报:“厂公,陕西总兵孙传庭八百里快马送信到兵部,奏报说有小股闯军人马流窜到了天津陈塘关区域,而且这件事似乎与托塔天王李靖的传说以及‘通天井’可能现世的传闻有关,所以急报请兵部处理。” 

 王德化听后皱起眉头,心中暗自琢磨起来。这些闯军难道真的是冲着“通天井”而来?如果真是这样,那事情可就麻烦了。 

 他沉思片刻,然后问道:“兵部是怎么回复的?” 

 魏玉回答道:“兵部尚书认为当前边患军情紧急,兵力资源有限,而且朝廷官军包围闯军与闯军的主力决战在即,这小股闯军成不了气候,暂时无需管他。” 

 王德化冷哼一声:“这些家伙,总是自以为是。那关于奏报中的传说,兵部又是怎么看的?” 

 魏玉继续说道:“兵部对总兵孙传庭奏报中的有关托塔天王李靖的传说和有关‘通天井’可能现世的传闻,颇有微词,认为不该以讹传讹。所以,他们对这份八百里奏报采取了搁置处理。” 

 王德化皱起眉头,不悦地说:“哼!这些人真是无知无畏!那孙传庭可是三边总督、兵部侍郎,身经百战的名将。他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吗?” 

 魏玉点点头,表示同意。 

 然后他又接着说道:“兵部还认为,总兵孙传庭把精力放在这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上,不利于作战,也有失体统。因此,他们打算搁置这份奏报。” 

 王德化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看着魏玉,问道:“你怎么看这事?” 

 魏玉拱手道:“厂公,下官幼年曾经拜师蜀山学道,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多少知道许多玄幻之事。” 

 魏玉分析道:“总兵孙传庭是个有着非常威望和军事资历的将帅,对于区区小股闯军流串到陈塘关,他就八百里快马急报兵部……厂公,您不觉得很奇怪吗?” 

 王德化听后,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他点了点头,沉声道:“经你这么一说,这事确实透露出一股奇怪。孙传庭如此大人物,对需要急报兵部的事情怎么可能会没有掂量掂量?” 

 他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目光紧紧地盯着魏玉,似乎在思考着其中的缘由。 

 魏玉继续说道:“厂公,据我所知,孙传庭此人并非无能之辈,而是一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将领。他不可能因为区区小股闯军而轻易惊动兵部,除非这背后隐藏着其他原因。” 

 王德化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他心中暗自琢磨,难道这件事真的有什么蹊跷不成?还是说孙传庭故意夸大其词,想引起朝廷的重视? 

 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情必须要调查清楚。 

 魏玉沉思片刻后,小心翼翼地回应道:“大人,依卑职之见,此事万不可操之过急。尽管兵部的观点颇具说服力,然而总兵孙传庭的功绩卓着,其奏报亦应受到重视。” 

 魏玉提醒道:“或许,我们可先行了解具体状况,而后再做定夺。” 

 王德化微微颔首,表示认同,道:“所言甚是。此事确需审慎处理。然兵部的态度亦不容忽视。” 

 王德化特别交待:“魏玉,如此......这般......,你先去彻查一番,以确定此事真伪。切记,切莫打草惊蛇,以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魏玉接着说道:“厂公,刚才的情报中提到一个关键细节,就是事关托塔天王李靖和‘通天井’的传说。” 

 魏玉提醒说:“总兵孙传庭竟然会在奏报中提及此事,那么这个传说中,难道存在什么特别的玄机吗?” 

 王德化眼神闪烁,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若有所思道:“嗯,这件事确实有些古怪。你立刻前往兵部,将那份八百里奏报抄写一份回来。” 

 魏玉拱手领命:“是,厂公!” 

 王德化坐在椅子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