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枸杞不好喝

第133章 物质投射器(二合一)


 “电力系统正常。”

 “冷却系统正常。”

 “弹射系统正常。”

 “高超声速无压流体管道系统正常。”

 “前方空域封锁完毕,无任何飞行器,符合发射条件。”

 在绝密的基地内,一项项汇报在此刻汇总到指挥大厅内。

 马院士他们这群顶级大佬,都在全神贯注的盯着屏幕上的各项参数,确保各自负责的系统没有任何问题。

 转眼间五分钟过去了。

 发射前的一切检查工作解散,现在就等着发射了。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也都抬起头,看向厚厚的防弹玻璃窗外,停在轨道上的特殊飞船。

 这就是今天要利用物质投射器发射到太空中与空间站对接的特殊飞船。

 说它是飞船,因为它的内部有一个返回舱,并且在尾部还安装了火箭发动机。

 要说它不是飞船,其实也没毛病,这玩意说白了就是一枚超大号的精准制导炮弹。

 但不管它到底是什么,都不重要。

 发射的核心不是飞船,而是飞船下面长达六公里的电磁轨道推进系统。

 这玩意比电磁炮要复杂。

 毕竟电磁炮只要在一瞬间,能把炮弹发射出去就行,发射速度自然是越快越好。

 但这个东西不行。

 初期的加速是不能慢,可也不能一瞬间就加速太快,设备的荷载扛不住。

 所以这东西是分段加速,保证g值稳定增长,不能在一瞬间把荷载拉满。

 听起来很简单。

 如果轨道可以建造几十公里长,那自然是没问题。

 可在短短六公里长的轨道长度限制下,把投射的物体加速到26马赫的同时,还要保证不超过荷载极限。

 这难度就不是一般的高了。

 “倒计时开始……”

 “三……两……幺……启动!”

 随着设备的启动,轨道上的特殊飞船直接卡着荷载极限进行加速。

 并且每当荷载极限要下降的时候,轨道的加速就会再次提升,一直卡在极限值边缘。

 在指挥大厅内,大家紧紧的盯着大屏幕,上面显示着整个山体隧道内特殊飞船的加速情况。

 每一个加速分段,都装有复杂且精密的感应器,实时监控加速分段内各个系统的运转情况和相关数据。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看向大屏幕下方的红蓝色管道模拟风压流逝感应数据。

 上面的红蓝色,其实就是风压数据。

 风压越大,红色光芒越强,反之则蓝色光芒越强。

 为啥要关注这个。

 想想一个直径4.5米,长24.8米的巨大圆柱体在隧道内部,加速到二十几马赫。

 空气阻力是多少,压强是多少?

 如果隧道没有经过特殊改造,不配备相关的导流减压装置,光是空气阻力就足以让发射失败。

 你说可以把隧道抽真空。

 没错。

 隧道可以抽真空,那隧道外面呢?

 如果隧道是真空的,当它以26马赫的速度离开隧道的那一瞬间,就直接撞毁在空气墙上。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整个项目组把六公里长的隧道,进行了导流改造,并在内部制造高超声速的相向气流。

 高超声速风洞的设备,国内能制造,就是花点钱的问题。

 导流改造才是最麻烦的。

 在隧道的墙壁上,每隔十几厘米就有一个三公分的导流口。

 高压高速的空气在进入导流口之后,会经过墙体内部的一个鱼钩型的弯曲增压管道,再从隧道墙壁的高速气流喷口射出。

 而这些高速喷口射出的空气,会在推进轨道发射装备的后方形成高速推流,破开轨道上装备压缩空气形成的尾流。

 这样就可以在减少前方空气阻力的同时,加大后方空气的压力,增强隧道内高超声速气流的流速。

 每一根导流管入口的位置,还有喷口的方向角度,都是经过大量计算得出的。

 只有这样才能让发射的装备顺利通过隧道,否则就算把整套设备给你,没有配到的隧道,也没有用。

 说时迟那时快。

 随着大屏幕上深蓝色的隧道风压模拟数据在转瞬间变成深红色。

 特殊的飞船直接冲出隧道,

以笔直的飞行姿态,斜着朝太空中飞去。

 由于速度太快。

 特殊飞船前方都出现了红色的火光。

 同时间。

 在大气层外的陈泽,驾驶空天战机与地球自转保持同步,就静静的悬浮在那里。

 他还在等待下面的未知飞船上天。

 就在这个时候,月神切换了他眼前驾驶舱内的画面,并向他进行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