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 章 百官孩视太子(第2页)

 因为太子的存在,影响不到百官的实际利益。

 可天子就完全不同了,

 天子有着分蛋糕的权力,天子利用百官,百官同样在制衡天子,

 直到现在,刘据监国,职能存在于天子和太子之间时,方能明显感觉到百官在审视自己。

 “奏事。”

 刘据稳住心神,不露出一点怯意,否则,这股怯意便会像水中的血腥,迅速被鲨鱼般的百官捕捉到。

 文官一侧,俱是沉默。

 见状,

 霍去病上前,朗声道,

 “禀殿下!微臣有事要奏!”

 “奏。”

 “平原水患,臣请速调各郡国赈灾。”

 在霍去病奏报之时,刘据也在观察文官态度,

 赈灾二字落下,砸进文官阵列中,没激起一点水花,

 抛去道德观念,单从利益而言,赈灾的活,是最吃力不讨好的脏活累活。

 最直接的一点,朝廷要花钱,

 而且是超预算的花钱,这头花钱了,另一头总得补上,可官员们不满意了,毕竟少挣就是赔,

 哪怕是沿线克扣,也远不如赈灾官员的投入。官员下地方赈灾,必然要疏通上下线,要不然,地头蛇谁跟你办事?白干啊?

 想做事,就要拿钱开路,而花掉的钱,除去沿线克扣堪堪相抵都算是好的,最后白忙活一圈。

 赈灾结束后呢?美名肯定都是陛下的啊,其次是主赈大臣,再往下...抱歉,没人记得住。

 所以说,赈灾这事,大家都不愿意跟着掺和,搞到实在没办法,就是京中开支了事,

 上面糊弄,下面也跟着糊弄。

 京城只想要个结果,甭管灾赈的如何,反正一收到朝廷拨款,地方官员就要上书,

 自陛下拨款

后,黄河也不涝了,雨也不下了,形势一片大好,都是因陛下啊!

 上下糊弄糊弄,也就过去了,

 这是最保守的做法。

 可要是太认真的想做这事,大概率会惹得一身骚,

 大禹治水,其功德家喻户晓,可大禹的亲爹鲧因为治水不力,被帝舜殛于羽山,于夏商周时,直接被当作了无能的代名词。

 不做就不会犯错,没有臣子糊涂到揽下这么大一口锅。

 人人都在为自己考虑,

 所以,那些在国家危难面前,不顾个人得失,挽狂澜既倒的英雄,才格外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