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 章 遇事不决问刘彻(第2页)

 “对,一主一辅,先以长安为主,然后再找机会挪到洛阳。”

 “有点意思。”

 刘彻微微点头,面露沉思,在心中迅速计算着得失,

 十几息后,刘彻坚决摇摇头,

 “不行,玩不转。

 百官也不是傻,本来是好好的一个都城,你又弄出另一个都城洛阳,别管谁主谁辅,人人都能看出来,早晚要迁到洛阳去。

 如果你不准备迁都洛阳的话,你何苦弄出两个都城呢?”

 “是这个道理,”刘据点点头,“所以孩儿想的是,能不能快点做,迅雷不及掩耳!”

 “怎么弄?假装携百官御驾亲征,然后顺势就赖在洛阳不走了?”

 刘据挠挠头,

 这个玩法听起来怎么有点耳熟呢?

 “不过,”刘彻话锋又是一转,“迁都洛阳,我想了想,还是很好的!”

 “是,父皇,

 洛阳本就是古都,合天下,和阴阳,控以三和,固以四塞,水陆通广。

 天下最重的事,就是通。政令要通,粮道要通,每年天下米粮聚长安,光是入关中,不知就要白白损耗掉多少,

 洛阳就好很多,自水路一走,粮食就送到了。”

 刘据把剩下半句话咽下,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就是洛阳,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己再攒几年钱,也要把大运河给挖通。

 大运河一开,整个天下就彻底连在了一起。

 这么想来,唐朝真是摘隋朝的桃子摘到爽,反正吃力不讨好的事,让隋炀帝干完了,而且这些事是早晚都得干的,如果隋朝没干,唐朝也得干,

 好就好在,隋朝干完了,天怒人怨隋朝承住了,到了李世民的时候,就省力太多了。

 “是,高祖父曾说过,其行天下,唯见洛阳,洛阳要比长安繁荣太多啊...”

 刘彻声音中现出神往。

 果然如刘据想的那样,便宜老爹是一定会支持自己的,因为迁都这事,就是对的,

 偏偏刘彻骨子里就不是墨守成规的人,祖辈们对匈奴讲和,那朕也要和匈奴讲和?这是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