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2章 上下之间(第2页)

 “办!陛下您只要开口,上刀山下火海,

 下火海上刀山,微臣都要给陛下办好!”

 “三辅遭灾,却要与百姓多交流,朕一直想不到合适的人选,方才李敢将军引荐了您,朕不知你愿不愿意做?”

 公孙敖老油子了,他拥有像狗鼻子一样灵敏的嗅觉,不然的话,也不会在窦太主意图刺杀卫青时,卫青仍浑然不觉,反倒是被他先发现赶到,更不会再一次次生死时刻险象环生,

 陛下的问话另有其深意,公孙敖也读懂了这一层含义,

 问得不是自己愿不愿意,而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好这事?

 “微臣愿意!”

 公孙敖眼神坚定,

 他当然愿意了!

 看到从陛下太子时期就开始追随的忠臣们,都混的这么好,他能不眼红吗?

 打仗自己不擅长,现在机会来了,有能让自己大展拳脚的事,当然要好好做了!

 况且,公孙敖一直定位尴尬,

 看卫青、霍去病都是太子直系,按理说公孙敖也该是,可他最优先的身份是卫青派系,尴尬的点在于,他成为大领导直系的直系,这不就是关系外围了吗?

 所以,他一直没机会参与到陛下的核心决策中,另外,外人不会把他的立场划分的那么细致,只当他是太子的人,

 简单来说,福利没吃到,但该被牵连时,一定少不了他。

 “只是”公孙敖迟疑开口。

 “敖叔但讲无妨。”

 刘据鼓励的看向公孙敖,他需要用对话来确定,公孙敖到底能不能胜任赈灾一事,

 “陛下,您是说让微臣与百姓协调?”

 不怪公孙敖有此一问,与百姓协调,实在是少有,

 朝廷是不与百姓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中间存在个缓冲,汉时称为三老,类似于基层工作人员,朝廷通过三老来得知百姓的诉求,三老代表百姓向朝堂反馈民意,

 周朝时有三询的规制,召国人于城门处询国危、询迁都、询立太子,这些国人是百姓,但不是老百姓,人家是实实在在的中小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