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打土豪,分田地,农村包围城市!
养心殿。
朱祐樘坐在龙案上,翻看着从大明两京十三省送上来的题本。
不过都是些细枝末节的小事,甚至还有不少单纯的请安帖。
朱祐樘很多都是只瞥了一眼,便随手丢弃在一边,已读不回。
现在经过朱祐樘的铁血整顿之后,整个北方相安无事,一片祥和。
真正让朱祐樘比较上心的,还是江南的那些事。
就在朱祐樘想到江南的事时,萧敬刚好匆匆走进养心殿,躬身以请:“皇爷,西厂厂督汪直,派送八百里加急,以示陛下。”
萧敬一边说着,一边向朱祐樘献上了一封密信。
朱祐樘听闻是汪直的密信,顿时打起了几分精神。
“呈上来。”
“是,陛下。”
萧敬得令后,上前了几步,朱祐樘从萧敬手上拿过密信后,便立刻撕开,看了起来。
汪直在密信中,言辞简洁,但完整地讲述了他们现在在江南遇到的状况。
在信中,汪直将这些抵抗陷阵营大军的行为,定性为叛乱。
在密信的最后,汪直请示朱祐樘,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些参与“叛乱”的江南百姓?
虽然汪直在信中没有明说,但很显然,汪直更偏向于在江南大开杀戒,杀掉所有敢于和朝廷作对的人。
还大明一个乖乖听话,温顺无比的江南。
但朱祐樘以为此计,实在不妥。
百姓是他统治大明的根基,牵扯到这么多人,岂能说杀就杀?
而且朝廷在江南最根本的敌人,绝不是这些被蛊惑的百姓,而是江南的地主士绅,官员富商!
朱祐樘放下手中的密信,目光看向前方,脑内却在沉思。
按理说,朱祐樘的土地政策,是大大利好普通百姓的。
普通百姓如果真的理解朱祐樘的政策,是不可能阻挠朝廷的大军的。
所以唯一能解释得通这件事的理由,就是江南的地主士绅们,在假传朱祐樘的圣旨,歪曲抹黑朱祐樘的土地政策!
自古以来,皇权不下乡!
哪怕明清两朝,作为封建集权政治的顶峰,皇权也始终触及不到最底层的乡村。
朝廷不仅缺乏对底层百姓的直接管控,同时也缺乏触及乡村的宣传工具。
这一刻,朱祐樘突然明白了宣传工具的重要之处。
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若是不能准确得传达到所有百姓的耳朵中,那将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就在这一刻,朱祐樘动了组建一个全新的,触及大明各个阶层的宣传机构。
当然,此刻朱祐樘首先要解决的,是此刻江南地区的问题。
江南地区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地方地主士绅和中央朝廷的利益转换问题。
在明朝建立之初,朝廷需要地方上的地主士绅支持,代替朝廷管理地方上的百姓。
世家大族也需要朝廷的支持,来维护他们在当地的既得利益。
在这个时候,朝廷和地主士绅,世家大族的利益是一致的。
这时候,地方和朝廷的利益一致,关系也是融洽的,百姓也有自己相应的土地财产,在当地安居乐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上的地主乡绅,世家大族就会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毫无限制地吞并百姓的土地。
百姓从自耕农慢慢变为地主的长工,佃户,人身关系开始逐渐依附于地主士绅。
这时候,朝廷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开始发生变化。
朝廷需要的,是地方上的稳定。
而地方士族要的是,却是更加庞大的利益,更加广阔的土地,更多依附自己的百姓。
但地方士族无限制地吞并土地,又势必会带来更多的流民,更多绝望的人,更多不满现状的人。
这每一个人,都是不稳定的因素。
所以这时候,地方和朝廷的关系,不再融洽。
甚至可以说,这时候朝廷的生死大敌,就是这些原本帮助他稳定天下的地主士绅,世家大族!
史学界一直有一个王朝周期律的说法,是说一个王朝最多只能维持三百年。
而三百年,就是地方土地无限制兼并的极限。
三百年的王朝周期律,就是三百年的土地兼并极限。
所以从一开始,大明王朝的敌人就不在内部,而是在朝堂内,在地方上,在每一个既得利益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