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名人录莹莹灿灿的高孝恭

第39章 孙膑

一、简介

 孙膑,这位战国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其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尽管关于他出生和去世的具体年份我们已无从知晓,但他的智慧、勇气和战略眼光,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为孙武的后裔,孙膑不仅继承了先祖的军事智慧,更在实战中不断创新,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兵法思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大军事家的世界,探寻他那不朽的传奇。

 二、人物生平

 1、家世出身与早年求学

 孙膑,字伯灵,出身于华夏族,是孙武的后裔。他出生在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菏泽市鄄城北)一带,这里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孙膑自幼便对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渴望通过学习兵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孙膑踏上了求学之路,他跋山涉水,前往云梦山,拜在了神秘的隐士鬼谷子门下。鬼谷子不仅精通兵法,更擅长纵横之术,他的智慧和见解深深吸引了孙膑。在鬼谷子的悉心教导下,孙膑系统地学习了兵法、道术、纵横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他的才华和勤奋也让他在众多求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鬼谷子的得意门生。

 在求学期间,孙膑结识了比他早入师门的庞涓。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却因共同的志趣和目标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一起探讨兵法、切磋武艺,彼此间的情谊日益深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庞涓的嫉妒心逐渐膨胀,他担心孙膑的才华超过自己,于是设计陷害了孙膑。

 2、遭遇陷害与重生

 在庞涓的邀请下,孙膑满怀期待地来到了魏国,准备与师兄并肩作战。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庞涓利用魏王的猜忌之心,诬陷孙膑私通齐国,意图谋反。魏王听信谗言,对孙膑施以了残酷的膑刑,挖去了他的膝盖骨,使他终身残疾。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孙膑没有选择放弃或绝望。在狱中,他忍受着身体上的剧痛和心理上的煎熬,但他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他开始装疯卖傻,以此来迷惑看守他的人,同时暗中观察魏国的局势和人心的变化,寻找逃脱的机会。

 终于,齐国使者出使魏国时,偶然间听闻了孙膑的遭遇,深感同情和惋惜。他决定冒险将孙膑救出魏国。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孙膑成功逃脱了魏国的牢笼,回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齐国。在这里,他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被任命为军师,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的新篇章。

 3、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孙膑在齐国担任军师期间,参与了两场着名的战役——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场战役不仅展示了孙膑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最终采纳了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在桂陵之战中,孙膑运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成功击败了魏军。他建议先南下佯攻魏国的平陵,以迷惑魏军,然后派主力部队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回援,但在桂陵遭遇了孙膑的伏击,最终战败。

 而马陵之战则是孙膑军事生涯中的又一巅峰之作。公元前342年,魏将穰疵在南梁和霍击退韩将孔夜的军队,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从韩国撤军返回魏国,但齐军此时已向西进军。

 孙膑考虑到魏军自恃其勇,一定会轻视齐军,于是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他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行军三天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认为齐军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然而,孙膑早已在马陵设下埋伏。他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当庞涓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时,见到白木上写着字,于是点火查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

 三、主要影响

 1、军事思想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中。虽然这部兵法已经佚失,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孙膑卓越的军事智慧。他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认为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他也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

 在战争认识论方面,孙膑提出将领要知“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指挥得当,才能保证取胜。为此,他专门阐述了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还对“奇正”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

 在战略思想方面,孙膑强调“必攻不守”。他主张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进攻敌人防守的薄弱环节,以转换攻守形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在战术方面,他提出“因势”、“造势”的思想,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