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匡章(第2页)
然而,齐湣王五年(公元前296年),虽然函谷关被攻破,但齐相孟尝君却听信韩庆之言与秦议和,放弃了灭亡秦国的良机。此后不久,齐国便因内部矛盾而逐渐衰落。匡章在齐国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也随之走到了尽头。关于匡章的死亡年份和具体情况,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他应在晚年去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三、主要影响
1、军事成就
匡章作为齐国大将,历仕齐威王至齐湣王三世,是齐国霸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卓越,多次率领齐军取得重大胜利。桑丘之战中,他巧妙利用秦军的弱点,成功大败秦军;灭燕之战中,他充分利用燕国人心离散的机会,迅速攻破燕都;垂沙之战中,他通过谨慎的战术和突然的袭击,大败楚军;函谷关之战中,他率领三国联军攻入秦国关中,对秦国造成了极大的震动。这些战役不仅扩大了齐国的疆域和影响力,也彰显了匡章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2、政治影响
匡章在齐国的政治地位也十分显赫。他历任多职,深受齐威王、齐宣王及齐湣王三代君主的信任和重用。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对齐国的政治和军事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也积极参与齐国的外交活动,与各国进行交流和谈判,为齐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齐国霸业的影响
匡章的军事和政治成就对齐国的霸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的努力下,齐国逐渐成为了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得齐国在战争中屡屡获胜,扩大了疆域和影响力。同时,他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能也使得齐国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占据了有利地位。这些成就为齐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轶事典故
1、尊王之辩
在徐州相王事件中,匡章与魏国国相惠施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惠施主张废弃尊位,而匡章则对此提出了质疑。他问道:“您的学说主张废弃尊位,现在却尊齐王为王,为什么言行如此矛盾呢?”惠施解释说:“这是为了用尊齐王为王的方法使齐王罢兵,使百姓得以寿终,免于死亡。”匡章对此表示理解,并继续与惠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场辩论不仅展现了匡章的智慧和口才,也促进了齐、魏两国之间的和解与合作。
2、责难惠施
在魏国期间,匡章曾对惠施提出了责难。他指出惠施身边跟随的人很多,这些人都是不耕而食的人,对庄稼造成了损害。惠施则辩解说自己是管理农夫的人,而不是亲自耕种的人。这场争论虽然看似琐碎,但实际上反映了匡章对于国家治理和民生问题的关注。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注重实际效益,而不是追求虚名和无用的形式。
3、不辱死父
在桑丘之战前夕,匡章让双方使者多次互相来往,并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这一行为引起了齐威王的猜疑和朝廷大臣的质疑。然而,匡章却坚定地执行了自己的战术计划,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战后,齐威王询问匡章为何这样做时,匡章解释道:“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这段话不仅展现了匡章的孝道和忠诚,也解释了他为何在战争中采取如此大胆的战术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