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名人录莹莹灿灿的高孝恭

第80章 汉景帝刘启(第3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腰斩恩师

 刘启的恩师晁错与刘启共同谋划削弱诸侯势力。刘启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这激起了吴王刘濞等以“清君侧”为名发动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爆发时,刘启为了平息七国的愤怒,腰斩了晁错于东市。然而,这一举动并未能平息叛乱。晁错的悲惨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吮痈之怨

 汉文帝曾得痈病(毒疮发作),其宠臣邓通经常为汉文帝吮吸毒疮。汉文帝曾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邓通回答说:“宜莫如太子(刘启)。”于是,太子刘启来到文帝寝宫探病。汉文帝便让刘启帮自己吮吸毒疮,但刘启始终下不去嘴。后来听说邓通经常为汉文帝吮吸毒疮,刘启便怨恨邓通。等到汉文帝驾崩,刘启即位后,当即将邓通罢官归家,没收邓通所有家产。馆陶长公主只好私下赐邓通财物,然而刘启却让官吏立刻没收,还让邓通“一簪不得着身”。于是馆陶长公主只好借给邓通衣服穿。邓通被刘启剥夺得身无分文,最终饿死在其他人家中。

 冤杀周亚夫

 汉文帝临终前曾劝诫刘启说:“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周亚夫作为西汉大将,在数月之间便率兵帮助刘启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于是刘启拜他为丞相。然而周亚夫担任丞相期间过于守正不阿,多次违背刘启意愿。刘启厌恶周亚夫“悻悻不屈”的风格,最终在没有罪名的情况下处死了周亚夫。这一举动让朝野震惊不已。

 七、因病去世

 刘启在位期间非常节省,极少兴建宫殿楼阁。然而长期的操劳和忧虑还是让他的身体逐渐衰弱。后元三年正月甲子日(前141年3月7日),刘启患病且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于是病中为太子刘彻主持加冠(成年礼)典礼。不久之后,刘启病死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8岁。葬于阳陵(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张家湾村北),谥号“孝景皇帝”。太子刘彻即皇帝位是为汉武帝。

 八、陵墓

 汉景帝刘启葬在阳陵。阳陵是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阳陵始建于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修建时间长达28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

 九、后世评价

 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推动了汉朝的繁荣与发展。他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然而,刘启在位期间也犯下了一些错误和过失,如冤杀忠臣、大封外戚等。这些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的声誉和形象。但总体来说,汉景帝刘启仍然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皇帝,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策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史学家苏辙在《栾城集》中对汉景帝的评价颇为中肯:“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文帝宽仁大度有高帝之风;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然景帝之失道非一也而犹称贤君岂非躬行恭俭罪不及民故耶?此可以为不恭俭者戒也。”苏辙认为汉景帝虽然有一些过失和缺点但他仍然是一位贤君主要原因在于他躬行恭俭、罪不及民。这一评价既客观又公正地反映了汉景帝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十、结语

 汉景帝刘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曲折经历。他从一个普通的皇子成长为一位英明的君主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考验。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推动了汉朝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他也犯下了一些错误和过失但这些并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汉景帝刘启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忆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应该如何关心民生、施行宽政、整顿官吏才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汉景帝刘启的治国理念和政策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