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匡衡(第2页)
匡衡认为,要做到“民不争”“下不暴”“众相爱”,必须整顿吏治,使“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他还提出“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颂,举异才,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苛薄之吏”等具体措施。这些主张对于医治当时千疮百孔的腐败政治无疑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在担任丞相期间,匡衡多次上书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并积极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他引经据典、言合法义,赢得了汉元帝和汉成帝的信任和支持。他的政治主张也为后来的汉朝政治家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然而,匡衡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汉元帝后期,宦官石显为中书令,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由于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匡衡对此深感忧虑,他多次上书弹劾石显及其党羽,希望能够铲除这个祸国殃民的奸佞之徒。
然而,由于石显在朝中的势力根深蒂固,匡衡的弹劾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果。相反,他因此得罪了石显及其党羽,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汉成帝即位后,匡衡继续上书弹劾石显,但最终还是未能将其彻底铲除。
不久之后,匡衡因为被人告发非法扩大食封土地而陷入了困境。尽管他多次上书辩解并请求皇帝宽恕,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被贬为庶民的命运。匡衡在回到故里后不久便病逝了,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匡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经学家,更是一个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典范。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奋发向上、追求知识。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凿壁偷光”的传说。
据说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晚上无法看书。有一天晚上,他突然发现邻居家的灯光透过墙壁的缝隙照了进来。于是他便灵机一动,拿起小刀将墙缝挖大了一些,让更多的光线照进来。就这样,匡衡借着微弱的灯光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了一名博学多才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