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名人录莹莹灿灿的高孝恭

第116章 贡禹

贡禹,字少翁,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经学家,他的生平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既承载着个人的奋斗与智慧,也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约公元前124年,贡禹诞生于琅邪(今山东诸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之中。然而,家境的清贫并未能阻挡他对于学问的渴求与追求,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勤勉好学的品格。

 早年求学,明经洁行

 贡禹自幼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与对知识的渴望。在那个时代,经学是通往仕途的重要途径,也是文人墨客们追求的精神殿堂。贡禹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刻苦钻研《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力求融会贯通,达到“明经”的境界。同时,他还十分注重个人品行的修养,以“洁行”着称于世,这使得他在学术界和民间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贡禹的才华与品德很快得到了师长的认可与赏识。他师承董仲舒的再传弟子,深受《公羊》学派的影响,对《春秋》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学术的熏陶与个人的努力下,贡禹逐渐成长为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学者,为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入仕途,心系民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贡禹的才华与名声逐渐传遍了朝野。元帝即位后,深闻其贤名,便征召他为谏大夫,希望他能为国家出谋划策,贡献智慧。贡禹欣然应召,踏上了仕途之路。

 在担任谏大夫期间,贡禹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多次上书言事,针砭时弊,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他深知民生疾苦,对百姓的生计问题尤为关注。当时,由于连年天灾与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国家财政困难,民众生活困苦。贡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上疏奏请元帝减损乘舆服御器物,以降低国家开支,减轻百姓负担。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太仆减食谷马,水衡减食肉兽,并省去了宜春下苑以赐给贫民,同时还罢免了齐三服官等不必要的官职。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也体现了贡禹心系民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直言不讳,敢于担当

 贡禹在官场上以直言不讳、敢于担当而着称。他深知作为一名臣子,有责任有义务向皇帝进言献策,指出国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一次朝会上,贡禹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奢侈浪费现象,毫不客气地提出了批评。他指出,从天子到王公贵族,再到富豪人家,都竞相侈靡,导致广大人民无以为生,死者不可胜计。这种奢侈浪费的风气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严重损害了国家的根本利益。贡禹的言辞犀利而中肯,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除了批评奢侈浪费外,贡禹还对当时繁重的赋役制度提出了质疑。他指出,汉武帝以后,口赋年龄从七岁改为三岁算起,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许多人因为无法承受沉重的赋税而不敢生儿育女,有的甚至生下婴儿后也只好将其杀死。这种残酷的现实让贡禹深感痛心疾首。因此,他建议元帝应该减轻赋役,将口赋年龄改回七岁算起,算赋年龄也改为二十算起,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促进人口的繁衍与国家的繁荣。

 废除货币,归农于本

 贡禹不仅关注民生疾苦和赋役制度的问题,还对当时的经济状况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注意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逐渐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重要手段。然而,货币的流通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如商业投机、贫富差距扩大等。更重要的是,许多农民因为追求货币而放弃了农业生产,导致农业人口大量减少,耕地荒芜。

 针对这一问题,贡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主张——废除货币,“市井勿得贩卖”。他认为,农民之所以“弃本逐末”,主要是因为他们生活太苦,获利太少,而这一切都是“起于钱”。因此,要想减少非农业人口,使民“壹归于农”,就应该“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官”,废除货币,“租税禄赐”等都改为布帛、粮食。这一主张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讨论。它反映了贡禹对于农业的重视以及对于经济问题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