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公岁月神偷

第174章 大舅子升官(第2页)

 仅河南一地,一名徽商就拥有当铺二百多家。

 另外还有糖业,矿业,手工业,雇工都多达千人!

 徽商的诞生,正是因为朝廷放开的工商业的限制。使得徽州盛产的各种手工业品,得以远销海内。

 除了徽商,东南沿海一带,走私豪富者更是不知凡几。

 还有因为边关互贸,兴起的晋商集团。

 而随着开海,江西等地的瓷器,江南的纺织更是供不应求。

 不是没有有识之士,认识到那个时期,乃是大明最好的转型期。

 而是阻力太大!

 正是因为官僚集团口中的祖宗成法,大明没有相应的税收之策,依旧把目光盯在田地上,白白浪费了这样的机会。

 所谓的祖宗成法,就是老朱在的时候认为天下除了种地,其他都是不务正业。

 朝廷永远用的都是老朱定下的定额税....

 官商利益集团垄断着这个帝国所有的经济,让皇帝只能把目光盯在百姓身上,不断的盘剥。

 即便是张居正那样的人,也不敢动他们,也只能通过改良改良改良,继续从土地上榨钱!

 大明朝的利益集团,用祖宗成法四个字约束皇帝。

 告诉皇帝,你跟士大夫共享天下,土地是大家的。

 但是除了土地之外的其他财富,只是表面上属于您,实际上属于我们!

 嘉靖大喊,那都是朕的钱!

 万历对抗,开放矿税,我让太监去收!

 李景隆不是张居正,他没有改革的能力和那种坚韧的心性。

 但他是李景隆,既然来了这个世界,就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再一次的发生。

 所以他从边贸专权开始下手,到现在暗中点拨朱标。

 这其实,是一个布局!

 “你小子,还学会布局了?”

 这个布局,如今被朱标轻而易举的一眼看破。

 “臣....哪有?”李景隆摊手,“您还不知道臣,最是不学无术了?”

 “别的事你是不学无术,钱的事你是处处精通!”

 朱标点了李景隆一下,“你说的事.....要细水长流,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温水煮青蛙!”李景隆笑道。

 “什么?”

 朱标疑惑,继而笑骂,“扯淡呢!蛤蟆也知道疼,水一热他就蹦出去了!”说着,皱眉道,“要想煮蛤蟆,先得捏死它!”

 说到此处,他迈步走到窗边,再一次的眺望窗外。

 视线之中,午后的街市难得出现片刻的宁静。

 但他的心中,却在不住的思量。

 “开海是老爷子定下的!沿海之地民风桀骜不驯,朝廷难以管束,动辄就漂泊海上,数百人一伙,反过来骚扰海疆。”

 “实在是让人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