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公岁月神偷

第72章 运河(1)(第3页)

 李景隆不敢居功,“平日见着运河的奏报,都多看几眼!”

 “这就是孤喜欢你的地方!”

 朱标抓了一把瓜子,又道,“用心....谨慎...钻研!”

 “都是您宠着臣,臣要是不好好干,那不是辜负了您吗?”

 李景隆笑笑,随即犹豫片刻,“刚才臣说徐州每年的奏报....如今看来这个数字,怕是有水分!”

 “嗯...藏报了,真正过的船肯定不止这个数!”

 朱标无所谓一笑,“不过这也正常,地方上要是都如实报上来的话,他们哪有钱孝敬你们这些朝中大佬......保他们的官帽子!”

 李景隆惶恐道,“太子爷,臣算什么大佬,臣就是您这边的小跟班!”

 “数是少的,那税自然是少的!”

 朱标突然皱眉,“而且没办法清清楚楚,因为除了孝敬你们之外,地方上还要养活许多人.....”

 “另外!”朱标顿了顿又道,“很多船...背后的靠山,地方官也是惹不起,走私夹带根本就禁不住!”

 李景隆脑筋转转,“莫非标哥的新政,要对运河下手?”

 南北大运河,确实对于帝国而言,等同于血管一般,缺失不得。

 尤其是北方内陆地区,运河就是财路。

 且对于朝廷而言,亦商亦军。

 但正因为这运河是帝国的血管,所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

 莫说沿途的官府军队,光是赖以为生的纤夫,船帮等,就不下数十万人。

 历史上大明朝不是没看到海运的好处,可关键是....在讲究牵一发动全身的儒家治国理念之下。

 万一动了,这数十万人没了饭碗,不造反才怪!

 历朝历代,这些啥都没有的,靠力气吃饭的人反而都是最危险的!

 就好比驿站出身的李自成,但凡他要不是被朝廷裁撤了,也不至于没了饭吃,开始造反!

 这帮人孔武有力,且有组织有纪律...

 光是想想这件事的后果,就让人不寒而栗。

 所以谁敢提议对运河动手?

 但不动手的后果就是看着这条大明的血管,越来越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