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第2页)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歌词意蕴中所代表家国情怀,让这首歌的艺术性再上升了一个层面。
但这首歌的演唱难度极高,尤其是其中的戏腔部分,叶知秋自己尝试了一下,始终感觉差了点什么。
要么就不唱,要唱肯定要尽能力演绎到最好,因此,便有了请教刘民康这么一出。
良久之后,刘民康放下手中的纸张,深深叹一口气,问道:“小样有吗?”
叶知秋点头,拿出手机播放提前录好的音频。
前面流行唱法部分,刘民康面色平静,微微点头。
俗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这段时间以来,叶知秋的唱功的确有长足进步。
果不其然,不过到了叶知秋演唱的戏腔部分时,刘民康的眉头皱了起来。
结合对歌曲的理解,刘民康知道戏腔部分,叶知秋用的是戏曲中角儿的唱法。
外行乍听之下也许会觉得像模像样,惊叹于叶知秋声音的变化,但在刘民康眼中自然是无法过关的。
得其形,未得其神。
“这首歌很好,流行唱法部分也没什么问题。”
“至于歌曲中的戏腔...”刘民康想了一下说道,“走吧,带你去见一个人。”
吴中市,某处亭台楼阁的宅子院落中,一名身材瘦削的老人悠闲半躺在躺椅上。
院子中央,用木架子搭了个戏台,戏台上一名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咿咿呀呀地唱着。
老人头发灰白,精神却挺好,双目清亮一点不显老态,每每觉得台上的年轻人唱得不对,便开口指正,语气不疾不徐却带着某种韵律,有一种独特的严肃与压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