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在古代做官就是爽(第3页)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包拯实行了青苗法。 

 不错,就是王安石变法中最重要的一条——青苗法! 

 就是在春末夏初青黄不接的时候,县衙直接给没有粮食的百姓借贷,等秋收之后,再连本带息归还。 

 而且县衙只收10%的利息,比地主的高利贷少太多了。 

 这不但避免了无粮的百姓向地主去借高利贷,同时还给县衙增加了一些利息收入,可谓两全其美。 

 这也使得不足三万人口的定远县,三年之内足足增加了三千人口。 

 这是只有江南地区十万户的大县才能拥有的政绩。 

 虽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而且青苗法也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一条变法,百姓被青苗法弄得民不聊生。 

 然而包拯心里却十分清楚,青苗法本身并没有错。 

 这个措施也绝对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只是王安石性格太固执,也不会用人,变法的时候被吕惠卿等小人利用。 

 使得原本一个利国利民的青苗法,最终成了百姓的负担。 

 变法派为了政绩,强行给百姓放贷,而且以放贷的多少为政绩的考量,百姓能不憎恨么? 

 当然。 

 那是全国性的变法,和包拯在定远县施行的青苗法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一个百里小县,包拯能监管得到,也就不存在强行放贷的问题,一切都是百姓自愿。 

 而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地主阶级,对百姓来说,这就是仁政。 

 百姓能不感恩戴德? 

 他们舍不得包拯离开,就是担心包拯一走,下一任知县便改弦更张,又开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那他们这些平民百姓又回到解放前了。 

 但包拯也没办法,三年一调度是朝廷的规制,他左右不了。 

 也无法左右其他知县不胡作非为,他也只是个知县而已。 

 朝廷会给他安排去哪里赴任,都还是个未知数呢! 

 若是升他为凤阳府尹的话,一切就都好办了。 

 “包大人,我们舍不得您啊!” 

 百姓掩面痛哭,见者伤心,闻者落泪。 

 展昭和公孙策无不动容。 

 这是他们有生以来见过最感动的一个画面了,心中也是一阵不舍。 

 要不是朝廷有规制,他们愿意一辈子都留在定远县。 

 可这些都不现实。 

 因为他们心里也明白,一个定远县不能把包大人束缚住,天下有更多穷苦之人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