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铡包勉(2)(第3页)

 这算什么事? 

 你的亲属犯难,让你亲自审理? 

 这对包拯来说,无疑是接了一个烫手山芋。 

 无论真相是什么,到时候都会有人说。 

 如果查明包勉无罪,一定会有人议论,说你偏袒亲属。 

 若查出有罪,面临的就是大义灭亲的难题。 

 杀与不杀,都要背负骂名。 

 不杀,青天美名毁于一旦。 

 杀,别人又

会说你无情无义,连自已的亲人都不放过,真无情。 

 当好官太难了! 

 “既然陛下有旨,臣岂敢推脱!”包拯苦涩回应。 

 话都说到这份上,显然皇上早就有了决定。 

 不难猜测,肯定是曹皇后在枕边提了些“建议”。 

 现在,朝廷上下都在看着自已,不接案都不行。 

 赵桢闻言大喜,一拍桌案:“好!包卿果然大公无私,不过为了国法之公正,也为了避免流言蜚语。太师、文爱卿、你二人充当陪审。” 

 庞太师和文彦博自然都是乐见其成,欣然领命。 

 散朝后,文彦博将案卷移交开封府,包勉转移到开封府大牢关押。 

 所以,包拯直到此刻才知道案情细节。 

 原来是莱阳县的百姓,到陈州州衙状告包勉。 

 说他强抢民女,收受贿赂,明目张胆地搜刮百姓。 

 声称,包勉在县衙放置了两个大缸,无论原告还是被告,谁往里面扔的钱多,就判谁赢。 

 可知州卢昌明惧怕包拯的权势,不敢受理,将状告的百姓全都驳回。 

 然而,状告的百姓回去之后,都离奇的死亡。 

 陈州通判遂暗中将此事秘密奏报皇上,赵祯这才下旨,让大理寺将包勉逮捕。 

 但大理寺审问陈州知州卢昌明,卢昌明却矢口否认,说从未有百姓告状之事。 

 大理寺也派了捕快前往陈州调查,却一无所获。 

 嘶…… 

 包拯暗暗吸了一口凉气,眉头紧锁起来。 

 种种迹象,矛头无疑都指向了包勉。 

 以包拯断案多年的经验来分析,包勉难逃嫌疑,根本达不到无罪释放的条件。 

 显然,大理寺将案子定为悬案,是为了给他他留颜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