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长安柳月

第177章 对于大航海的憧憬(第2页)

 刘昂深谙舟船水战之术,末将便觉得,万一未来新罗、倭国有所反复,至少咱们大周还有通晓水战的将帅。”

 听完他的这一番话,郭敬之在李重润的心目中的地位再次提高了许多。

 他原本对郭敬之的看法,只是觉得此人生性忠厚纯良,为人踏实勤勉,是一个能够帮自己守成之人。

 可今天他的一番话,却让李重润发现,郭敬之不仅能力很强,是一个能为自己查漏补缺的好助手。

 并且也不乏深谋远虑,对未来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对于刘仁轨,李重润并不陌生。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他在白江口海战中,以寡敌众,率领大唐水军与新罗组成联军万余人,一战击败百济与倭国的联军四万多水军人,从此之后奠定了大唐对于倭国数百年的战略压制。

 刘仁轨这一战大获全胜,他也因此被封为右相,成为威震辽东的名将。

 然而因为刘仁轨忠于唐室,因此在武则天登基之后,他的后人却没有受到重用。

 刘仁轨的儿子,刘昂的父亲刘濬,如今只是李显身边的中舍人。

 刘昂想要学习他的大父,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投军之后,却只是旅贲卫左内率中一名团长。

 “刘昂,有意思......”

 李重润口中默念着刘昂的名字,心里十分兴奋。

 实际上,唐代的造船工艺与航海技术已经十分的发达。

 根据史书的记载,这个时候的造船业,已经发展出水密舱壁技术、榫卯结构和胶粘技术、船尾舵技术等。

 李重润的记忆中,东渡倭国的鉴真和尚,所乘坐的便是长一百二十米,宽二十米,载重超过一万石的海鹘船,一次可以载人超过千人。

 而这个时代的航海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海员们不仅能够有效的利用信风远航,而且还能通过罗盘、牵星术等技术进行导航。

 根据后世很多证据表明,大唐时期的海船,几乎到达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李重润记得他穿越之前,曾经在西安博物院中看到过一通名为《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的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