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三体竟是我自己

 第278章 三体竟是我自己

 特提斯星的体积并没有达到木星那种夸张的程度,但其引力依然比冈瓦纳星之流类地行星更甚,意味着将其内部丰富的核聚变燃料资源进行开采,也并非易事。

 原本的设想中,林易打算在这样的大型气态巨行星气体上层大气中建造大型的浮空开采站,利用大型的电磁炮将这些聚变燃料打上太空。

 但现在,碳纳米纤维的大规模运用让林易有了全新的解决方法-一种类似太空电梯,但并不直接与行星地表连接的大型太空站,一头伸进气态星的大气层中,另一头在同步轨道之上运转。

 在后世,这种结构被称为“天钩”,被认为是太空电梯的一种下位替代。但其具有的种种缺陷让有条件建立太空电梯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建设的必要。

 但在气态行星中,巨大的引力,长的惊人的距离,固态氢表面的恐怖压力,以及恶劣的气候都让传统太空电梯的建设变得不再可能。

 此时,就有了天钩这种设备的用武之地。设想中,这条天钩的一端将停留在特提斯星大气层的边缘,由能适应类木行星大气内堪称狂暴气候条件的特殊飞行品级将聚变燃料运输至这一端,再将其运进位于同步轨道的大型空间站。

 其具体结构有些类似曾经直螺角石巢群的漂浮母巢,大致呈现五角星形,星形的每个突起末端都安装有一门类似星虿副炮,也就是类似眼球,但配套的大型激光器威力甚至比主力星虿的主炮还要胜出一筹的定向能武器球状聚焦结构。

 轨道天钩,太空港等结构随着开拓星虿的就位已经开始了蛹化,而另一端,冈瓦纳星上的太空电梯也开始了第一批主力星虿的生产,很快就会有所成果。

 而下方那些须状结构上与其之间,则安装了大量的特殊附肢结构-设想中,这个巨大的笔石状空间站将具有两种补给方式,一是利用结构特殊的碳纳米纤维软管,以类似空中加油的方式直接对着星虿灌入,二则需要那些附肢发挥作用。

 那就是类似曾经的太阳系防御系统,利用大型电磁轨道炮将一些伪装成小行星的防御结构布置在深空之中,并辅助星虿集群进行防守。

 这些结构的外形与前一种相差不大,但末端是大型的电磁轨道炮,同时还搭载大量袋角石三型核聚变导弹,并且自身的防御水平也是顶尖级别,对于需要突破近地轨道防御的敌方护航舰来说也是难啃的骨头。

 冈瓦纳星上的第二座太空电梯的空间站部分也随着开拓星虿的就位开始了蛹化-而按照林易的设想,这座太空电梯,不完全是进行星虿的生产,而是发挥着一些其他用途。

 而在暗中的防御结构,设计理念有些类似地雷。但它们的杀伤手段不再是爆炸,而是一次性的近距离动能攻击。

 在太空中使用传统的触发式地雷或者说空雷根本是個蠢的不能再蠢的方法,即使地雷具有短距自导航行能力也是一样,木形成集群的小型结构一旦暴露,想要突破舰队的密集主动防御系统几乎是痴人说梦。

 结构下方伸出一些类似笔石滤食结构,但又更像附肢,且更短的结构,末端同样是球状聚焦结构,作为副炮与点防御阵列存在。当然,近防阵列的核心,即直角石型拦截弹与微化星虿同样大量搭载。

 为了尽可能的保持隐蔽,该结构不能安装任何会发出热量的反应堆,只能依靠热能,光能与辐射能驱动电火箭引擎,进行简单的转向瞄准。而一旦开火,热辐射出现,使其暴露在敌人面前,也就意味着没有再开出一炮的可能。

 这些大小仅次于太空电梯末端空间站的防御平台将主要位于一些要地,如行星轨道外侧,又如超空间航道口区域。而行星近地轨道则由一种类似的防御平台结构守卫。

 特殊的飞行品级可以在腹囊虫的基础上稍加改进,让其更能适应极端的气流,而天钩的另一端,设想中依然是巨型的笔石模样,只是多了些不同的功能。

 不过,在参考了埃兹基文明的太空战理论后,林易有了些新的,关于防御系统布设的想法-全新的防御体系将由在明处的武装太空站或者说太空堡垒,以及在暗处的一次性打击机构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也就是明面上的武装太空站,与其说是空间站,不如说是一种高度特化火力与防御,牺牲远距离直线航行能力的战舰。

 相比核裂变,核聚变产生的热量更高,无法被利用,只能浪费的废热也更多,因此不适合作为隐蔽的结构使用,曾经太阳系防御系统的那套结构不完全适用。

 那些特殊的附肢状结构本质上是小型的电磁炮,能发射一些小型的,安装电火箭发动机,具有一定喷射变轨能力的胶囊状品级个体,这些个体内部满载聚变燃料,再被星虿接收,就能实现补给的目的。

 因此,林易为这些暗雷结构安装了一门尽可能大的电磁轨道炮,体内拥有勉强能驱动这套系统发射一两次的电板柱器官与能量储备,外表则包裹着一层太空菌毯结构用于获取能量。

 “笔石”主体部分身侧的一圈巨大蛹囊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如真正的笔石那样的囊泡状结构,这些囊泡将能储存海量的聚变燃料,供星虿集群使用。

 是的,这些武装太空站,在具有主力星虿级火力和护航星虿级防御的同时,甚至能进行小范围的概率云机动,代价便是远距离续航能力的严重不足与直线航速慢的令人发指。

 设想中,这东西更像是太空版的rpg,或许正面完全不是坦克或者现在的战舰的对手,但完全可以依靠数量优势,隐蔽优势与信息优势埋伏,并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在近距离对着对方开火,随后用完即弃。

 只是,构想着半人马座三星的防御系统,林易不由得有种奇怪的既视感-大战将临,还在半人马座大兴土木,合着,三体竟是我自己?

 在太空中使用传统的触发式地雷或者说空雷根本是個蠢的不能再蠢的方法,即使地雷具有短距自导航行能力也是一样,木形成集群的小型结构一旦暴露,想要突破舰队的密集主动防御系统几乎是痴人说梦。

 结构下方伸出一些类似笔石滤食结构,但又更像附肢,且更短的结构,末端同样是球状聚焦结构,作为副炮与点防御阵列存在。当然,近防阵列的核心,即直角石型拦截弹与微化星虿同样大量搭载。

 为了尽可能的保持隐蔽,该结构不能安装任何会发出热量的反应堆,只能依靠热能,光能与辐射能驱动电火箭引擎,进行简单的转向瞄准。而一旦开火,热辐射出现,使其暴露在敌人面前,也就意味着没有再开出一炮的可能。

 这些大小仅次于太空电梯末端空间站的防御平台将主要位于一些要地,如行星轨道外侧,又如超空间航道口区域。而行星近地轨道则由一种类似的防御平台结构守卫。

 特殊的飞行品级可以在腹囊虫的基础上稍加改进,让其更能适应极端的气流,而天钩的另一端,设想中依然是巨型的笔石模样,只是多了些不同的功能。

 不过,在参考了埃兹基文明的太空战理论后,林易有了些新的,关于防御系统布设的想法-全新的防御体系将由在明处的武装太空站或者说太空堡垒,以及在暗处的一次性打击机构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也就是明面上的武装太空站,与其说是空间站,不如说是一种高度特化火力与防御,牺牲远距离直线航行能力的战舰。

 相比核裂变,核聚变产生的热量更高,无法被利用,只能浪费的废热也更多,因此不适合作为隐蔽的结构使用,曾经太阳系防御系统的那套结构不完全适用。

 那些特殊的附肢状结构本质上是小型的电磁炮,能发射一些小型的,安装电火箭发动机,具有一定喷射变轨能力的胶囊状品级个体,这些个体内部满载聚变燃料,再被星虿接收,就能实现补给的目的。

 因此,林易为这些暗雷结构安装了一门尽可能大的电磁轨道炮,体内拥有勉强能驱动这套系统发射一两次的电板柱器官与能量储备,外表则包裹着一层太空菌毯结构用于获取能量。

 “笔石”主体部分身侧的一圈巨大蛹囊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如真正的笔石那样的囊泡状结构,这些囊泡将能储存海量的聚变燃料,供星虿集群使用。

 是的,这些武装太空站,在具有主力星虿级火力和护航星虿级防御的同时,甚至能进行小范围的概率云机动,代价便是远距离续航能力的严重不足与直线航速慢的令人发指。

 设想中,这东西更像是太空版的rpg,或许正面完全不是坦克或者现在的战舰的对手,但完全可以依靠数量优势,隐蔽优势与信息优势埋伏,并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在近距离对着对方开火,随后用完即弃。

 只是,构想着半人马座三星的防御系统,林易不由得有种奇怪的既视感-大战将临,还在半人马座大兴土木,合着,三体竟是我自己?

 在太空中使用传统的触发式地雷或者说空雷根本是個蠢的不能再蠢的方法,即使地雷具有短距自导航行能力也是一样,木形成集群的小型结构一旦暴露,想要突破舰队的密集主动防御系统几乎是痴人说梦。